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电话恐惧症”到底在恐惧什么

字体:
—2024—
04/02
10:24:48
2024-04-02 10:24:48 来源:浙江宣传

  曾有一档职场综艺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名实习生需要和案件当事人的父亲通电话,观察室中有嘉宾感叹,觉得打电话是件很可怕的事。

  不知从何时起,电话似乎成了生活中的“负担”。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了来电,不想接又不能掐断,于是就搁着;在公共场合听到铃声时下意识紧张,当发现是别人的手机,又呼出一口气;一次次退出即将拨出去的通话界面,最后还是在微信上留言“在吗?”……

  如果有,那可能是得了年轻人口中的“电话恐惧症”。打电话明明是最常见的沟通手段,为何会让人望而生畏?

  一

  在网上,“电话恐惧症”有着许多症状。

  比如,猝不及防的铃声焦虑。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在专心做一件事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第一反应是拒绝和逃避并且产生焦虑,思绪一下子就被打断了。有人甚至表示,冷不丁打来的电话就像是一种冒犯,就好像没提前知会就来“咚咚咚”敲门。还有网友分享经验,千万不要把喜欢的音乐设置成铃声,因为这样很快便会讨厌它。

  比如,“最怕空气突然安静”的尴尬。“电话恐惧症”的另一大症状是,“患者”不知道如何组织有效沟通的语言,并对此感到有压力。其他社交软件隔着屏幕的文字交流,相当于录播,但电话你一嘴我一嘴的沟通方式,就像是直播,既缺少面对面的肢体语言,又不能借助线上文字与表情符号传递更多信息,更缺少时间去优化自己的答案,有人因此而感到不适。

  再如,就是开不了口的畏缩。在心理学家看来,有时候打电话的行为,已出现超过客观实际的负面情绪反应。比如,部分年轻人把手机常年设置成静音,几乎从不主动给别人打电话,电话接通时心跳加快,挂断之际则身心皆得到了放松。特别是有些年轻人,平日里组队“开黑”称兄道弟,微信上热聊风趣幽默,然而一旦交流变成电话沟通,便有着异样的难受。

  二

  有“电话恐惧症”的人还不在少数。甚至,“电话恐惧症”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流行文化,纷纷自贴标签。

  客观上看,沟通方式在变化,电话已成为相对次要的选择。如今有微信、钉钉、电子邮件等各种沟通方式,一般来说只有紧急的事情才需要电话沟通。大多数人对电话铃声响起的第一反应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需要我去处理”。

  比如,假期领导打来电话,意味着可能要加班;老家亲人的突然来电,生怕是老人有恙;学校班主任的来电,有可能是自己的孩子闯了祸……电话铃声响起便意味着未知的挑战,就像打开容错率极低的盲盒。

  打电话的人也是一样,每次拨打电话仿佛都要经历一番纠结,生怕打扰到对方,使对方感到厌烦。网上曾有一篇热帖《新世纪社交礼仪:没事别打电话》,其中提到了许多年轻人不喜欢打电话的原因。有人觉得,给别人打电话,倘若不提前告知,就是不礼貌的举动。

  本质上,人们对电话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电话背后潜藏着的难以预料的事情。正如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

  年轻人自贴标签,正是一种自我保护。归根结底,大家都希望能够将交流的主动权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线上聊天是从小就习惯的生活方式,用文字、表情、热梗来沟通,不仅更为生动,而且说错话可以撤回,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

  三

  从1876年电话诞生开始,人类情感依托电波跨越时空,从座机到手机再到网络通话,不可否认,在各类媒介中,由声波构建起来的对话桥梁依旧持续地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如今,我们又该如何与电话同行?

  不喜欢打电话不是什么问题,不必上升到社交能力退化的高度来评判。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沟通方式,有权利选择更舒服的方式进行沟通。年轻人纷纷认领“电话恐惧症”,某种层面上是为了彰显自我态度,主动划分好社交的边界。电话无非只是工具而已,把握对生活的主动,我们才能在更大的世界活出各自的精彩。正如有文章指出,我们恐惧的不是电话,而是屏幕保护壳所掩盖的脆弱;我们焦虑的不是社交,而是马不停蹄却仍不敢有一点松懈的生活。

  对于因“电话恐惧症”影响工作生活的人来说,与其逃避拖延,不如做出积极的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仅仅因为怕遇到有难度的工作、怕求人办事被拒绝,就拒绝接打电话,那么工作、生活可能会变得糟糕起来。不妨在打电话前多做一点草稿,细细想清楚,在接电话时少一点“完美主义”,学着接纳自己,用一次次积极改变的“小确幸”来抵挡沟通中的焦虑。

  沟通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虽然每个人的社交方式不同,但真诚的沟通在社交中发挥的作用是最有效的。习惯于网络上字斟句酌、反复打磨的表达,其实也会给自己制造社交焦虑。有时,不妨给好友、家人煲上一锅“电话粥”,在即时的、一对一的沟通中,让真挚的情感通过电波传递到彼此心里。听筒里那熟悉的声音,有着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温度。

  对于“电话恐惧症”,你怎么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