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一条写满故事的老街

字体:
—2024—
05/01
15:32:02
2024-05-01 15:32:02 来源:浙江宣传

  1922年,24岁的朱自清来到台州教书,那时也是春天。与友人的通信中,他说:“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他难以忘却的,有“像粉那样繁华的紫藤花”,也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朱自清笔下的“大街”曾几易其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定为“紫阳街”,全长约1080米,延伸出大小25条街巷,勾画出方格网状的城市面貌。这条老街兴盛于唐宋,斑驳的砖墙见证时光变迁,朱熹、戚继光等人留下的文化印记依旧清晰。

  老街抚慰着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在外的台州人常常惦念,回家了,便去逛逛老街。老街上有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也到老街走一走。

  一

  南宋学者陈耆卿编纂台州总志《嘉定赤城志》时,绘制了当时的古城全貌“罗城图”。对比如今的台州府城,布局大致无差。紫阳街南起兴善门,北至广文路,一直是“古城CBD”。

  5000多米的江南长城逦迤如臂弯,将临海古城护于其中,紫阳街是古城主干道。唐朝时为方便管理,将城内划分出棋盘格一般的街区,叫作“里”或“坊”。古城内留存的“清河坊”“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永靖坊”等5座坊墙,保留了“里坊制”的大致模样。宋仁宗时,坊、市限制被打破,居民区和交易区得以融合,如今紫阳街上仍保留着这种前铺后宅的形制。

  如果从细节里探寻,紫阳街里承载的历史显得更生动些。

  比如,紫阳街上零散分布着的古井,仍在用的还有24口。如千佛井与千佛塔遥遥相望,井壁用阴纹佛像砖砌成,有“饮水思源”之意,一旁的石碑上刻了“乾隆丙午年且月吉旦,千佛井,合保重开”,记录了古井的“生平”。

  沿着紫阳街走近镇宁门,距离地面将近6米的一块城砖上,有着“天台永保窑城砖匠裘三七”11字。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那年恰逢临海城墙大修,宋人裘三七作为天台永保窑的工匠,也认造了一些城砖。按当时规定,城砖烧制成型后,他在砖上刻印上姓名、砖窑地址。

  像他这样的工匠还有许多。他们是生活在宋代的百姓,在史书里查不到姓名。或许他们不会想到,他们的名字与这些城砖共经千百年风雨。还有像是刻印有“黄岩三十三都”“仙居记”等指向产地的砖文,可见宋时砖窑业态的兴盛。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紫阳街为那些被历史“冷落”的人和事留着位置,成为时间的一个个注脚。

  二

  在唐之前,台州的存在感颇低。杜甫曾用“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形容凄清之况,作为当时的城市中心,紫阳街亲历了此地学风、民风的转变,从羁縻之所变为“浙中乐郊”。

  唐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腊月,广文馆博士郑虔被贬临海。他在紫阳街深处的若齐巷,设帐授徒,首办官学。相传,郑虔讲学尽心尽力,但是学生始终“带不动”。他育才心切,便以回长安“威胁”学生。郑虔出上联“石压笋斜出”,若学生能对出下联,就回去上课。

  学生们以“谷阴花后开”对之,暗指自己如开在山谷阴处的花朵,先天不足。若能接受阳光雨露滋养,也一定能开花,盼望先生留下。为纪念郑虔对台州文教的贡献,北固山始建郑广文祠。他被称为“吾台斯文之祖”,读书的风尚自他之后始盛,到宋代已经有了“家诗书而人逢掖”的现象。

  明朝时更有“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的王氏一族。王宗沐和儿子士崧、士琦、士昌皆登进士,其中三人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兼巡抚。人们称颂这种“学而优则仕”的风尚,紫阳街上的“三抚基”,道司前校士馆侧“状元坊”等记录了“学霸”们的事迹,一直沿用至今。

  柔是江南小城的普遍气质,但这儿不缺“挚劲”之风。饱经风霜的江南长城尚镌刻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英勇,紫阳街上也处处透露着鲁迅笔下“台州式硬气”。

  比如,以身殉国的明末志士陈函辉。1646年,清军征讨浙东,陈函辉据临海城死守,最终被清军攻陷。王朝将倾,陈函辉深知复国无望,作《自祭文》一篇,哀叹:“辉得死所矣!”同年六月,陈函辉于云峰寺以身殉国。

  遥想当年,紫阳街南端的巾子山上,陈函辉与徐霞客曾在那里一起坐听江潮、烧灯夜话。如今青山依旧,却已不见故人。

  这样的仁人志士还有很多。他们从这儿走出去,为这条江南老街柔中带刚的气质添了浓重一笔。

  三

  “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南宋诗人楼钥想必也走过这条老街,写下如此繁盛之景。作为浙东学派影响地,敦尚实行之风带动工商业发展,紫阳街上的生活意趣一如从前。

  市井之间,140余种特色美食分布在紫阳街,地道的山川风味,东海捕捞来的海鲜渔获,加上北方传入的各种面点小吃,南北饮食风俗在此碰撞交融,共同组成了紫阳街的美食谱系。

  以“糯叽叽”一族为例,乌饭麻糍、海苔饼、麦饼、糟羹等小吃糯中带着筋道,合乎台州人的品性。时至今日,紫阳街虽是景区,却仍有数万居民。当家变为景区,生活的日月时序未曾被打乱。台州府城提出“把游客当邻居,到景区就是回家”,在新与旧、主与客之间找到一个个平衡点。

  楼上住人,楼下开店;门外是商贩叫卖,屋内是家长里短。游客漫步紫阳街,没有商业味是共同感受。一条街上,都是邻居。理发店、裁缝铺、铁皮店、金银店、钟表店、箍桶店……依旧是古朴的模样,生活所需都可在此买到。日子在烟火里流淌,人情味是紫阳街的底色。

  老街遵循“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不轻易动工、不随意开发。根据老建筑的本身属性,当地只做了一些调整。道光年间的“方一仁”药铺,被改造成了中医药博物馆;人民银行旧址,成了探究民国金融业的实地课堂;而在昔日“一门三巡抚”的王氏家族大院,非遗展厅入驻。老建筑活了过来,多了人气。

  冯骥才曾在《老街的意义》中写道: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人们爱老街,也是因为里面藏着生活节律,能触摸到历史的尺度与温度。春日里,趁着阳光正好、风正轻,不妨走一走这江南老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