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全国两会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医改浙江经验引共鸣: 双下沉两提升 厚重的获得感

2017-03-09 22:19:5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邓国芳 裘一佼

  浙江在线北京3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邓国芳 裘一佼)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我们带着“浙江答卷”而来。而今年赴京参会,浙江的医疗领域的代表委员们明显感觉到,“身为浙江人,身为浙江医生,我们的底气更足了。”

  这是因为,2016年12月,我们收获一个喜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将浙江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向全国进行推广。

  2012年底至今,4载冬去春来,在“双下沉、两提升”的探索、努力与坚持中,浙江为千头万绪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撕开一道口子,走出了一条“群众得实惠、医院添活力、医改有突破”的多赢之路,也为“中国的明天”贡献了一个浙江素材、浙江实践。

  改革之始,或许是孤独的,但走到今天,已是满心欢喜。“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破解,都在‘双下沉、两提升’中迎来曙光。”代表委员们表示,要为这项改革点赞,更要为之继续奋斗。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

  名医下乡,百姓笑起来

  在3月7日的浙江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陈海啸以一线医生的感触,向中外媒体讲述了浙江“双下沉、两提升”的故事。

  医改,作为民生热点,一直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陈海啸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句话很有深意——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医疗资源上下贯通,这与浙江在推进的“双下沉、两提升”高度一致。”陈海啸说。

  目前浙江已实现‘双下沉、两提升’对全省90个县(市、区)全覆盖,陈海啸估算了一下,全省每家县级医院每天平均有至少10名来自市三甲医院的高级职称以上医务人员在做帮扶。

  这位在当地出了名的骨科医生,也是“沉下去”的医生之一。4年前,他所在的台州医院陆续正式托管仙居、临海、路桥共3家县级医院4家中心卫生院,每家县级医院里,至少来了10位台州医院的医生。陈海啸说,“沉下去”不仅实现在院对院的帮扶,还实现了科对科的帮扶,不仅要坐诊、讲管理课,也要帮助各科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培养骨干。

  “‘双下沉’将优质医疗资源导向基层,为百姓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更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和费用,真正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陈海啸说。

  在基层医院的经历,让陈海啸对“看病难、看病贵”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困难群众的看病问题,仍是最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他们住在海岛、深山,医保虽然实现全覆盖,但看病还是困难,我们能不能提早做些干预,让人少患病、看病少些负担呢?”带着这个问题,陈海啸开始了探索。

  常见病、多发病、慢病,陈海啸把焦点放在了这些困扰更多患者的问题上,他发现,患者“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的习惯,源于对大医院的信任,而用“互联网+”的视频、语音和数据相结合方式,可以把信任建立在与镇中心卫生院、甚至是村级诊所里,把村民的健康管理起来。

  去年12月,在台州最高的山村、最远的海岛,村级诊所里就设起了互联网会诊平台,病人在当地就诊其实面对的是两个医生——一个是眼前的村级诊所里的医生,一个是镜头里城市医院里的医生,他们同步伴随诊疗,一旦发现有需要,可以实现双向转诊。

  同时,一款名叫“恩泽健康”的APP也开通了,患者通手机过预约,就能得到大医院医生的面对面诊疗,陈海啸说,让一个患者看病由同一个医生负责到底,尽量让患者“最多跑一次”。

  “患者和家属的一句句‘谢谢’让我觉得这是世上听到的最真诚的语言。”陈海啸说,“双下沉”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人享有更公平、更多样、更安全、更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每位‘下沉’医护人员,要切切实实为患者考虑,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数据库】

  截至2016年底,浙江15家省级医院和39家市级医院,共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实现对有县级医院的县(市、区)的全覆盖,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优化配置。2016年,15家省级医院共下沉人员7696人次,其中副高以上专家1627人次,城市医院接受县级医院培训938人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管理下沉,基层强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也与同行委员们分享了一个浙江故事。这是一家县级人民医院的跃升之路,饱含着邵逸夫医院医护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武义县,是浙江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过去,尽管山高路远,但百姓稍患重症,就会直接往金华市里或省城赶。原因很简单,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市里或省城。本应在百姓心中分量很重的武义县人民医院,也陷入“既留不住病人、也留不住医生”的两难困境,后续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放眼浙江乃至全国,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可说是一种恶性循环: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少人问津,百姓看病都往大城市涌去,大医院沦为“战场”,百姓看病体验极差。“基层医院要变强,首先就是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而浙江的‘双下沉、两提升’,可在最短时间内,把优质医疗资源输送下去,让基层医院强起来。”蔡秀军说。

  2012年底,浙江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工作。2013年9月,位于省城的邵逸夫医院,与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结对,成立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全面托管合作办医3年多来,邵逸夫医院先后派驻专家团队6批58人次,完成专家门诊12868人次,开展手术1000例,组织各类学术活动200多场次。人才下沉给山乡百姓带去优质医疗资源之外,2016年2月,邵逸夫医院还投入8000万元资金,在武义分院成立“浙中微创医学中心”,造福武义及周边百姓。

  专家名医门诊、疑难病例会诊、日间手术、业务研讨、下乡义诊、邵医专家工作站、人性化管理与服务、上挂锻炼学习……如今,走进武义县人民医院,人们看到的,已是截然不同的面貌。

  “我们想用10年时间,将邵逸夫医院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植入武义分院,彻底改变县级医院的就医模式,技术与管理‘双下沉’,实现省级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三级联动。”蔡秀军说。

  目前,邵逸夫医院已与衢州、金华、舟山、杭州的5家县级人民医院,建立合作办医关系。在它的“输血、造血、活血”下,这些基层医院已焕发出新的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对“双下沉、两提升”也有切身体会。他告诉记者,2013年浙江省肿瘤医院托管柯城区人民医院肿瘤学科,3年里,门诊量上升3倍,Ⅲ、Ⅳ类手术,也就是“大手术”的台次提升了3倍,去年4月,柯城区人民医院高分通过JCI评审。

  【数据库】

  与省级三甲医院合作办医的47家县级医院,门急诊人次数从2013年的平均361879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平均491262人次,增幅达35.75%;住院人次数从2013年的平均12724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平均17516人次,增幅达37.66%;Ⅲ类以上手术台次数从2013年的平均1432台次增加到2016年的平均2043台次,增幅达42.67%。2016年,全省87%县市的县域内就诊率超过8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资源贯通,医改快起来

  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被认为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一大抓手和一项重点。然而,长久以来,如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并没有明晰的答案和路径。

  “‘双下沉、两提升’!”无论是躬身于这项改革的蔡秀军、葛明华、陈海啸,还是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都给出了高度一致的答案,“它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上下流动的通道,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能够尽早实现,也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下,葛明华更关心的是,如何把“双下沉”的效果巩固并进一步提升?他认为,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后,“医联体”的雏形,部分地区已初步建立。医联体作为探索分级诊疗、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有效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

  “由于目前相当部分的大医院小医院协作是松散型的,更多的是一种医疗业务的无计划、无制约合作,整合程度较低,联合服务优势的发挥,易遭遇桎梏和僵局,尤其是联合体内部的利益博弈。同时,还存在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行政指导政策不一致等问题,亟须加快解决。”葛明华说。

  他建议,从激励城市医院自觉、主动参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出发,探索建立紧密的医疗联合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把病人留在基层,避免到基层医院就医的病人被“吸”到大医院。

  浙江的“双下沉”,不仅是技术、管理和资金的不断下沉,在合作办医的联结中,“互联网+医疗”等与时俱进的医疗手段,也开始扎根大山海岛,让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有了更好的技术依托。

  蔡秀军举例道:“比如我们联合办医的一家基层医院,一般情况下,40%的病人,它能自己解决治疗,30%的病人则要转到我院,但还有30%的病人,可能无法轻易判断。这时,只要在邵逸夫健康云平台发起申请,由我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他说,“互联网+医疗”不仅助力“双下沉、两提升”,也可大大提升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进度。

  葛明华提出建议,构建互联网医疗大平台,“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建区域性的、甚至单个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因为技术的原因,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建议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至少省级及以上层面的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诊疗网络平台,形成至少全省共享的医疗服务信息资源、为医联体的扎实开展提供信息支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大幅节省社会资源和财政压力。”

  姚克则呼吁,浙江在“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中,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扩面提质。这是因为,他已从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与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亲密合作”中,看到了分级诊疗制度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首诊在社区,治疗在我院,康复回社区,按照这样的模式,这个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位‘家庭医生’,因为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当地百姓点赞,自身医技也迅速提升。”姚克说。

  “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上,浙江的‘双下沉’已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路径。希望今后能继续深化和落实长效机制,让这项浙江经验继续领跑全国。”蔡秀军说。

  【数据库】

  2016年,浙江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纳入国家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较同期增长6.3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使用率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8家省级医院与9个县级政府签订资金下沉合作办医项目,利用3.05亿元自有存量资金与县级医院共建12个专科(专病)中心。

标签:全国两会;医改;浙江经验 编辑: 沈正玺

精彩影像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