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17十九大专题 > 十九大全媒体报道 正文

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

2017-10-21 07:20:37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辑 江于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是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全局。

  从唯物史观看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为人们从根本和总体上分析时代发展状况、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提供一种框架。这在他们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所创立的新的历史观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这个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即具有肉体组织需要的个人,这样的个人要“生活”,就要满足个人的肉体组织“需要”,这讲的是“需要方”;而要满足个人的肉体组织即衣食住行或吃喝住穿的需要,即人要活下去,与动物不同,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里的生产,显然是针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是以“供给方”出现的。一些动物也进行“生产”,但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不同,动物靠的是本能和自然界的恩赐,既缺乏创造性,也没有结成“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它永远进行的是一种固定的“生产”模式,不具有未完成的开放性。人的生产则不同,它既要在生产过程中结成所谓的“生产”关系,又具有其“创造力”,即生产“力”。这就涉及并要解决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关系。由此,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研究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后创立了唯物史观。所以,唯物史观是在研究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本质、最普遍的活动,即人的需要和生产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历史发展过程而产生的,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从需要和供给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总体方法论框架。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核心思想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其中所讲到的“生活”“生产”就分别是“需要”和“供给”,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在揭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现的。

  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或本质上,讲的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围绕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来确定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则讲的是“供给方”。因此,唯物史观是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方法论。

  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体现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

  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总体上都与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有关,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状况从总体上、根本上体现着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

  从宏观来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民的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比如,当今我们在经济领域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治领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文化领域,一切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在社会领域,我们所讲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所讲的理论研究成果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讲的也是国家需要与理论供给之间的关系,等等。

  从中观来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组织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我们一切个人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满足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教师讲课是供给方,学生听课学知识是需要方;饿了去吃饭是“需要”,饭菜供应是“供给”;我们冷了“需要”穿衣,服装就是“供给”;出差办事“需要”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提供了“供给”;实践“需要”理论指导,这是需求,理论指导了实践,这是“供给”。

  由此看来,要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根本状况,就必须从人们的需要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状况入手:一要看整个社会人们的需要状况;二要看整个社会的供给状况;三要看整个社会供给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把这三个状况搞清楚了,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也就搞清楚了,各种社会矛盾也就搞清楚了。

  这样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这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讲的是需要方,“落后的社会生产”讲的是供给方。人民的需要状况从“需要方面”反映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落后的社会生产从“供给方面”体现着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这种“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状况”也反映着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可见,要把握一个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就要从这个社会的人们的需要状况、供给状况、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状况入手。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从需要、供给、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呈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人们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还可从“主要矛盾——根本问题——根本任务——工作重点”的逻辑中体现出来:在“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根本问题”,如在上述所讲的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就是当时整个时代、社会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归根到底,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最根本的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这里,“根本任务”与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一致的;而完成“根本任务”,也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马克思把“问题”“呼声”“时代”三者联结起来,实质上是揭示出了“矛盾——问题——呼声(任务)——时代”的内在逻辑联系。由此,要抓住工作重点,就要围绕根本任务来进行;要确定根本任务,就要捕捉根本问题;要捕捉根本问题,就要找到主要矛盾。

  正因如此,1978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及其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从总体上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社会存在作出准确判断,对整个时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作出正确研判,最根本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就是要从人民的需要状况、供给状况、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状况入手。

  我们先来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需要”的总体状况(需要方)。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或吃喝住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如此,当今,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拓展了、拓宽了,人民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升级了。这集中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再来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社会的总体“供给”状况(供给方)。今天,我国的生产总体上并不落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生产水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某些方面的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高铁、航天、北斗导航、网络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然而,今天我国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南北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平衡和平衡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发展不充分。这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特点,从全局上谋划党和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当今我国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反映我国发展全局的状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找到在发展上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而,我们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才能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韩庆祥,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标签:十九大;新时代;新特点 编辑: 冯一伦

更多

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数字编辑部、视觉设计室制作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