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村到农业村

父子岭村寻梅记

2019-04-10 06:29:34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王璐怡 县委报道组 张泽民

  编者按:

  迎着轻柔的春风,记者向着我省的4个方向出发,踏上了一段难忘的“探村”之旅。这一次,我们的目光不再聚焦“明星村”,而是用心聆听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4个偏远村庄的愿景与心声,用心记录一方人为之奋斗的足迹。今天刊登的,是我省西北方向两个山村的故事,敬请关注。

45.jpg

父子岭村航拍图。长兴传媒集团供图

  浙江在线4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璐怡 县委报道组 张泽民)沿着长兴湖滨大道一路向北,导航地图显示快到江苏宜兴界时,车速慢了下来,路口刻有“浙北第一村”大字的石拱门向我们宣告:父子岭村到了。

  作为浙江“北大门”,长兴父子岭村已久负盛名。

  地处江浙之交,这里自古就是杭宁南北往来必经之地。现今,104国道、长深高速、新长铁路、杭宁高铁都途经此岭,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它便因村办企业的辉煌,荣获“浙北第一村”美誉。

  这些年,父子岭村变得怎样了?又有什么故事发生?带着好奇,我们再次探访父子岭。

  老工业村,却走农业路

  暗红色砖瓦屋顶、老式蓝色玻璃窗,两层高的村委大楼略显陈旧。初到父子岭,眼前的画面似乎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不料,更意外的还在后头。

  “来得不巧!”村党委书记刘伟星递上热茶后打趣,“要是再过几个月,就有口福尝尝我们的杨梅咯,保管吃了还想带点走。”

  父子岭村一向以工业闻名,村书记怎么给杨梅打起“广告”了?见我疑惑,刘伟星笑着解释,“现在杨梅才是我们主要产业,别看季节短,去年产值达1080万元。”

  年产值千万元,对父子岭而言并不是件新鲜事,可“主攻方向”从工业转到农业却着实令人好奇。

  来村路上,同行的乡镇干部就跟我们提起过“浙北第一村”的光辉历史。改革开放之初,父子岭村在当地率先办起村集体企业,夹浦是纺织小镇,父子岭却另辟蹊径,选择发展少有的耐火材料产业并获得成功。到上世纪90年代,村企年产值高达1亿多元,父子岭一跃成为有名的致富村。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原村委妇女主任汪柏琴的证实。69岁的汪柏琴退休后被返聘回村,如今负责村里土地管理工作。“当时周边妇女都争着嫁到我们村。”她回忆,1994年开始,村里就出现了万元户和桑塔纳轿车,她还讲到了我们一开始注意的暗红色屋顶,“那些都是琉璃瓦,别看现在很普通,当时可是少见的好东西。”

  如此风光,为何转变?

  “改制后,我们意识到村子要谋新出路了。”刘伟星说。他口中的“改制”,是指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02年,他回村担任村主任,耐火厂和镁砖厂在那年转为股份制,收入不再归集体所有。更让刘伟星等人担心的是,虽然耐火行业每年发展势头依然向上,但上升的幅度却越来越小。

  怎么办?父子岭决定把“路”拓宽。“鼓励发展轻纺业和杨梅种植。”刘伟星说,轻纺业再一次激活了村里的经济活力,可污水让大家心惊胆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刘伟星担任父子岭村党委书记后,把全部产业重心转移到了杨梅种植上。

  干部带头,种植户安心

  为什么是杨梅?看着窗外雨势渐停,刘伟星卖了个关子,提议带我们去村里转转。

  父子岭村有6个自然村,因规划较早,村庄分为居住区和工业园区。漫步在宽敞的村道上,一幢幢带有花园的小洋房排列整齐,有趣的是,每户人家院子内或多或少都有几棵杨梅树。

  “我们山上还有3500亩杨梅。”刘伟星边走边介绍,依山傍水的父子岭拥有杨梅、茶叶等作物生长的极佳环境,“受太湖影响,父子岭无霜期能达265天。”他说,杨梅树大多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有的树龄已达上百年。

  正聊着,村民陈小方瞧见了我们,她热情地招呼大家进门坐坐。“走,听听我们父子岭媳妇儿怎么说。”刘伟星笑笑。原来,陈小方是隔壁江苏宜兴人,35年前嫁到父子岭,如今是村里400多户杨梅种植专业户之一。

  “今年新种了白杨梅,这两天已经有杨梅花开花了。”刚坐下,陈小方便迫不及待地跟我们分享这个好消息,说起杨梅,她眉毛上扬,嘴角带笑,声音更是提高一个调。她家目前有100多棵杨梅树,去年光靠她一人忙碌一个月就赚了7万元。

  这对以工业发家的父子岭村民来说,始料未及。陈小方告诉我们,过去杨梅口感偏酸,一直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杨梅品质好了,起步就10元一斤,价格高了至少一倍。”

  让习惯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村民重新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容易。摸了摸鼻子,刘伟星提起了当时村两委们“一头热”的尴尬场面。“这能赚多少钱?不如去厂里好好上两天班”“卖不出去怎么办”……村民代表大会上,刚起了头,大家一个个问题犀利地“砸”了过来。

  可大会开完两周后,村生产队队长王钟源却带头在自家杨梅山上忙活开了。原来,刘伟星邀请他和几位农户参观学习,“去了台州、丽水,当地的杨梅,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20元一斤,这让他们动心了。”不光如此,浙江农林大学农科院的专家老师也被请到村里“把脉问诊”。

  嫁接改良、引进新品种、定期培训,2015年,村里成立了父子岭斯圻杨梅专业合作社,又开始免费帮果农们对接市场。“有了村两委在后面‘撑腰’,我们干得安心。”陈小方说。

  留住游客,建特产市场

  告别陈小方,我们提出想去杨梅山看看。天空飘起了细雨,但脚下却一点儿也不泥泞,5米宽的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山顶。刘伟星说:“这是去年新修的,是提升杨梅山公共基础建设项目之一。”

  路上我们遇到杨梅种植大户王秀伟,他刚查看完自家杨梅长势。王秀伟说,他早年在耐火厂做技术工人,村里纺织业兴起时也开过家庭作坊,但最终选择全身心投入他家600余棵杨梅树,如今是越干越有“滋味”,“去年我家杨梅一个月收入10多万元。”

  谋变,是父子岭村民们主动拥抱新生活的态度。为了种好杨梅,50岁的王秀伟再出发,从过去一窍不通到如今“疏果”“修枝”等词张口而来,俨然是半个农技专家。“合作社请老师来培训,还时不时组织我们去仙居、诸暨等地考察。”王秀伟指着那些长得并不高的杨梅树说,“你看,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游客采摘专门修的。”

  4年前,为增加知名度,他们举办了首届杨梅节,周边无锡、常州、上海等地的客人都被吸引过来。他们发现,采摘游更受顾客欢迎,而且采摘项目中杨梅能卖到15元一斤,比一般市场价要高出近一倍。

  村两委干部们也开始忙碌起新计划。去年第四届杨梅节上,他们欣喜于采摘游带来的火爆人气外,也发现了新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和旅游公厕,许多游客体验感不佳。

  “新的停车场地址已经选好,等天晴了就能动工。接下来其他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也会进一步跟上,我们还打算建一个交易市场,把我们的特色农产品都集中起来,方便游客购买,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刘伟星已经找了相关设计公司重新给村庄做整体规划,前段时间,他就频频与乡镇干部对接,寻求进一步支持。

  雨停了,我们瞧见了藏在绿叶间的杨梅花,父子岭新的春天来了。

  村庄档案

  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

  【经纬度】

  东经119°54′29.59"

  北纬31°9′53.62"

  【地理特点】

  省际边界村,毗邻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大港村

  【人口数量】

  538户1696人(60周岁以上人口430人,占比25.4%;30-60岁人口968人,占比57%。30岁以下人口298人,占比17.6%。)

  【总面积】

  18750亩(其中耕地面积719亩、山林面积7200亩。)

标签:杨梅;村庄;父子岭村 编辑:冯一伦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