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
它每天都穿梭在城市最繁忙的路口,它每一次露面都那么风风火火。急救车闪动的蓝灯,呼啸的警笛在让人们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带来对生命的极度渴望。早报记者昨天来到杭州市急救中心,跟随120出车体验一线。
一天9小时奔波路上
昨天上午8点,急救车司机郑师傅一见到记者就摇了摇头说:“我敢打赌,半天下来你肯定吃不消。”记者当然表示不服气,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果然跟郑师傅说的一样。急救车不停地往返于医疗急救中心与病人所在地,从上午到下午共出车8趟。一个上午下来,记者已经累得想趴在担架上当病人了。
下午2点15分,记者随急救车帮助一位住在翠苑的病人上浙医一院复诊。好不容易将病人送上了急救车,固定好担架后,郑师傅一路都挑选着较平坦的路面行驶,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方。
到了医院送下客人后,我们3人终于松了一口气,闷热的车厢内一片寂静。疲惫的马医生斜靠在车窗上打起了盹,郑师傅则继续打起精神开回驻点。
不料,等车停下,郑师傅的一只脚才跨下车子,马医生的呼机又响了起来。郑师傅只得摸了一把脸,甩了一下汗水,缩回跨出去的那只脚再次启动急救车。
虽然车里有空调,但少数的几个出风口全都分布在病人所在的后车厢里,而车厢里的微弱冷气根本敌不上外面的高温,车厢就跟蒸笼一样。在车里窝了一个多钟头的记者已经热得像刚从蒸笼里捞出来。
休息时间只够喝杯水
第5趟出车回来后,马医生的呼机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催着我们继续出发。终于有了休息时间!三人一下车就朝着办公室里的饮水机冲去,惟恐慢了一步,又喝不到水。
连着灌了两大杯水后,马医生呼了一口气,笑着说:“终于又活过来了。”而记者则正对着电风扇,闭着眼享受这一天来最舒服的几分钟。可是,连身上的汗都没吹干,呼机再次响起。三个人不约而同地冲向门口。
傍晚5点,我们正行进在庆春路上,这是我们最后一趟出车。这时适逢交通晚高峰,一路上碰上一个又一个汽车长龙,而急救车里突发高血压的病人状况也越来越危险。最后还是熟悉地形的郑师傅左转右转,抄着小道,将病人安全快速地送到了省立同德医院。
回来的路上,马医生跟记者聊起了天,他说,自从加入了120,就再没失眠过,天天累得头一挨上枕头就睡着,一觉睡到大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