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多名有9处
和文华等三路一样,据调查,杭州城区存在一路多名问题的主要有9处:文华—文一—德胜—德胜中路,文新—文二—潮王路,文苑—文三—文晖—天城路,天目山—环城北—艮山西—艮山东路,曙光—体育场路,狮虎桥路—百井坊巷—屏风街,莫干山—环城西路,上塘—中河北—中河中—中河南路,浣纱—定安路。
记者的一位外国朋友,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杭州很美,但杭州的路太难找!
“杭州要打造旅游城市,但杭州的路会误导游客。比如,有人问去黄龙体育中心怎么走,老杭州可能会说体育场路往西直走,但问路人可能走着走着,就把体育场路走到头了,一看到了曙光路,他们会以为走错路了,再往回走,那不是越走越远了?”60多岁的张大伯,在杭州住了大半辈子。
道路命名的三道关
其实,道路的命名,必须经过一套很复杂、繁琐的程序。
杭州市地名办介绍,一条新建道路,先是由建设单位拟定一个命名方案,后上报区级地名办审核。区地名办向附近街道、社区、居民征求意见,然后修改方案,取得大部分居民同意后,向市地名办申报。市地名办将申报方案再向全社会公示,结果出来后,汇总市民意见,再向市政府上报,由市政府审批通过后使用。
但每年,市地名办都会接到省市人大、政协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针对一路多名问题的。甚至,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因为路难找,有市民会直接跑到市地名办,指着鼻子骂工作人员没素质。
面对记者和市民的质疑,杭州市地名办副主任杨兵,首次向记者吐起了苦水。
“有些地名问题,都是数十、甚至上千年遗留下来的,仅仅靠我们地名办这两三个人,三四年的工作就能一一理顺?不可能!”他说,这个现状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部门多头管理
道路命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多头管理。直到1998年,地名命名、管理权限才被正式划归民政部,之后,杭州才一一出台了相应管理法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1998年以前,杭州市城区道路的命名由市、区两级负责,区属道路由各区地名办审核,区政府审批,这导致了同一直线上的许多新建道路的命名,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上世纪80年代,杭州各城区之间以5条道路为界,那么,一批道路也以这5条道路为界分段,一条线上的路延伸到不同的区就有了不同的名称。
如,西湖区的文一、文二、文三路,东以莫干山路为界,向东延伸至下城区的部分就分别称为德胜、潮王、文晖路(文一路有一小段跨过莫干山路,主要是由道路改建造成)。
“1998年,地名管理移交民政部门时,虽然发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道路更名涉及面很广,解决和纠正道路名称过密问题的难度较大。”杨兵说。
城市规模扩大
目前,杭州处于高速发展期,几乎可以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来形容。
每年有大量新区域在开发,每年都有一大批新路诞生,每年的路网结构都在调整变化。同时,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替,人们对路的感觉发生了变化,静止的路名,也渐渐跟不上变化的步伐。
“比如,最开始,人们都是步行的,那么两三公里后,又是一条新路,大家也都能接受。但后来,人们开始骑电动车、坐公交车、开私家车,当然会觉得两三公里的一分段太密了!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到底多少为一段最合适,这也有个认识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