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施省委、省政府“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战略举措,如滚滚钱江潮,合着浙江建设“科技强省”和“文化大省”的节拍,在浙江的大地上澎湃而来。为深入了解我省各地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战略举措的情况,日前,记者来到湖州,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湖州58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悄然演绎着一曲科技创新合作的“升级版”——
科技合作:从“德清模式”起步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州德清电子器材厂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成果转让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这一举措,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星期天工程师”的这一技术服务方式,被各大媒体称之为全国首创的“德清模式”。此后,这种“德清模式”,便如同和煦的春风,开始演绎起湖州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弹指间,当年首创“德清模式”的德清电子器材厂(现为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已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为我省晶体材料的一枝奇葩,并成长为拥有1.6亿元总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制开发出CDMA手机用式声表面波滤波器、无线局域网用中频片式声表面波滤波器、GSM手机用片式声表面波滤波器和系列产品,被广泛应用在无绳电话、卫星接收机、基站、无线收发系统、电视机等方面。企业还成功地实施两项国家“863”计划,共取得了15项科技成果,其中6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申请国家专利,其中4项已获授权。2004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9024万元,税利总额为1499万元。
科技合作:松散型转向紧密型
“德清模式”,这一企业家创造的科技合作方式,多年来在科技部门的努力下,逐步由单一的企业行为,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模式发展。科技合作的平台也由松散型转向紧密型转变,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模化。湖州市每年都要举办全市性或行业(专业)对口科技经济洽谈活动,把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请进来,或组团率领企业走出去。
200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决策,犹如强劲的东风,奏响了湖州科技合作大联合、大协作的新乐章。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国有十五个省、市751座(次)高等院校、科研院与湖州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共达成合作项目1489项,正式签约并实施项目887项,共投入研发经费8·14亿元,并已有一大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在湖州,企业出资上百万元,将研发中心迁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它视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场所;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则将讲台、实验室搬进车间大显身手。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合作正朝着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紧密型的方向发展。在南浔,以浙江洪波线缆股份有限公司为基地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怀揣着5个课题的研发和近10个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的研制任务;在安吉,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和安吉东来天然添加剂公司共建生物制药科技实验基地,研究开发生物以及植物药生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先后进行了2项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的研究开发;在高新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协和华东干细胞基因有限公司、湖州妇保院共建胚胎细胞实验室,启动实验室优先发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力争在3年内建成具有国内同领域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到目前为止,湖州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依托建立的省、市工程研究所、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共计114家,据62家企业研发中心的统计,近三年,共研究开发成果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项目达327项,其中合作开发196项,引进转化27项,自主开发196项。
科技合作:高层次迈向规模化
湖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及环太湖经济圈的中心。两大经济圈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争先抢位、快速崛起,已成杭宁带沿线城市的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湖州人在思考着如何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区域经济总量尤其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等。湖州未来的发展,必须在“精致、和谐、高效”上下功夫。湖州市委书记徐福宁指出:“湖州要走在前列、率先崛起,关键在科技、希望在科技、潜力在科技、核心在科技,要把有限的科技经费重点投入到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上。”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将大院名校内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创新源为我所用,这已成为湖州上下共同的呼声。
湖州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的思路,创建“南太湖科技城”。科技城实施“边规划筹建、边洽谈引进”的发展思路。到目前为至,湖州已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建“中科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北师大科学院湖州分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五研究所共建“太极长三角技术发展与产业化中心”等12家创新载体。其中,湖州与浙江大学在技术转化、成果推广、研发中心、产业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了全方位合作。在湖州科技创业园设立“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湖州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来鼓励和支持双方的科技合作。
目前,这种以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开发科技项目,股份制深化科技合作的“升级版”正在湖州上演!这些大手笔、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湖州企业的主体作用,高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研院所的引领作用,将逐步在推进自主创新、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高平台上“聚集聚变”,也预示着湖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进入实质性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