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这是近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今年7月,浦江县针对农民要求改善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把自来水管网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准备用5年时间和4亿元资金,实现城乡一体供水,解决全县30多万农民的饮用水困难。
一条自来水管道打通了城乡隔阂。伴随“甘泉工程”的实施,浦江县掀起了包括村庄整治、环境洁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等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尽管房还是那些房,路还是原来的路,但农民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滋味——
城乡一体供水
农民尝到新农村的甘泉
深秋,是农民收获的时节。在浦江农村,今年多了一个喜悦,那就是正在实施的“甘泉工程”——自来水管网从城里延伸到农村,已经有村民陆陆续续喝上与城里人同网同质的饮用水。“我们村用上自来水了!”这是今秋浦江农村传递最频繁的一个喜讯。
走进浦江东部的黄宅镇岳溪村,木屋、箩筐、风车、翻谷耙子、看家的黄狗……农家特色扑面而来。虽然,房还是这些房,路还是这些路,但穿行其间,影像已经截然不同:原来农家流出的污水和遍地垃圾不见了;从村口到小巷深处,所有的房墙屋瓦都进行了整修;许多农民还在自家雪白的外墙上画上素雅的壁画,门楣上请人写上一些励志或治家的格言……
“我们村的变化太多了!”1998年嫁到岳溪村的农妇小项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她说,刚嫁过来时,全村除祠堂门口有一段水泥路,其余都是泥巴路,村口是臭水塘,家门口是污水沟,邻里串一下门,不是一身灰就是两脚泥。现在,村里角角落落都铺上了水泥路,自来水管和污水管都埋到了地下,村口建起了公园,房前屋后筑有花坛,晚上,一排排路灯把整个村照得雪亮雪亮的。
“现在我们同城里人的生活差不多了。”岳溪村党支部书记吴林生介绍说,他们是被列入浦江县第二批村庄整治的村,从今年4月开始整治村容村貌,但真正使岳溪村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在通上自来水后。自来水一进村,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还是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都通过各自水槽,纳入全村统一的排污管道,使村里的沟、渠、塘都变清了。
污水管住了,村里的环境就好治了。最近,岳溪村又投资7万元建设沼气池,把全村的污水集中到沼气池,生产沼气供村里幼儿园烧饭烧水,使污水实现“自产自销”,循环利用。
“不要小看这条自来水管,它打破了城乡界限,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了‘城里人’生活。”浦江县政协副主席严明潮,一直从事“三农”工作,到了政协仍负责全县“甘泉工程”建设,最清楚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他说,有了安全可靠的自来水,农民也能坐上抽水马桶,也能用上洗衣机,也能在自家的水槽里洗洗刷刷,这种变化带给农民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据介绍,浦江的“甘泉工程”,今年就能使48个村的4.2万农民品尝到新农村的“甘泉”。
新的执政理念
开启新农村建设的阀门
浦江是一个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县,农村人口占80%以上。今年5月,县委主要领导在为编制“十一五规划”而进行的调研中发现:近年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特别是“康庄工程”实施后,农村与城市的时空距离是近了,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反而扩大了,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
“奔小康,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大头。但我们对‘三农’问题究竟了解多少?”针对这些情况,浦江县委立即调整原来的工作思路,排出了25个专题调研课题,抽调专门干部,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策。
“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这是近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分注重城市化,农村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农民戏谑:“村外垃圾山包围,村里污水沟萦绕”。特别是饮用水,池塘、溪河、水井等农村传统水源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恶化,有的已经危及农民健康。
“这些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投资也很大,但得益的大多是城市居民,农民得到实惠很少。”在一次县委全会上,县委书记蔡健坚定地表示:以后要把工作重点、投资重点转向“三农”,让最广大的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为实现这一转变,今年7月,浦江县正式提出了以建设农村新社区、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新风尚为主要目标的“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把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正在实施的农村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归并,排出了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村饮用水、村庄整治、环境洁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以及正在扫尾的康庄工程等六大工程,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期分批,限期完成。
“饮用水关系到30多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是体现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结合点,所以城乡一体供水是新农村计划的‘龙头工程’。”浦江县政协副主席严明潮介绍说,县委的决定就是想通过这条自来水管打通长期以来的城乡隔阂,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为此,他们第一次对全县的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50万人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和集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