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50名浙江省“50佳”创业新星受到了表彰,这是省委宣传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联合评选的。他们中有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有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企业技术操作工、有科技兴农技术员、有城市社区热心人,还有社会公益志愿者。今天报道的两位,虽然没有大的产业,也没有耀眼的头衔,但他们向最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了双手。
一位是杭州一个社区的书记兼主任,在小巷里弄忙了20多年,始终保持了一副热乎乎的心肠;她一手创立“姐妹编织社”,让几百个下岗女工、残障人士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自立。“编织社”几年的发展历程,她最彻底地见证了:女工们的自强不息。
另一位来自仙居,是当地农村较早的“万元户”,她虽不是官,却乐意管乡里乡亲的事情,大家叫她“扶贫女状元”。10多年来她一共给100多户贫困农户解决资金难题,60多户村民自此走上小康之路。她还创办了“绿盈合作社”,把农产品带上市场轨道。她扶贫帮困的过程,一路都被四个字感动:贫困农民的自强不息。
她们都说,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需要人帮助。于是,她们成了困难路上最热心助人的女英雄。
带领姐妹快乐编织
林国庆杭州市上城区劳动路社区党委书记
浙江省2004年城市社区热心人“10佳”创业新星
从劳动路上一条小弄——劳动弄往里拐,不到100米就可以看见一幢独立的两层小楼,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的“姐妹编织社”就在这里。如今“编织社”远远不是劳动路一个社区的,周围社区甚至远到萧山、富阳等地的妇女都加入进来。用自己的巧手做一些手工制品,成为许多人重要的生计来源。
如果说,编织社成立发展的过程是一出戏,那么,戏的主角少不了劳动路社区书记林国庆。
林国庆今年46岁,在街巷里弄工作了近20年。前几年她刚到劳动路社区做主任,一番调查着实让她担心:社区2591户人家、9000多名居民中,老年人2210人,残疾人140人,在册失业人员更是多达1200多名。
失业者大多是“4050”群体,随着社会的变迁,他们成了文化欠缺、技能薄弱的一群人。当这些人黯然返回小巷里弄——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沮丧过。
沮丧是没有用的,对于苦无生计的人来说,劝慰也显得苍白。惟一实实在在的,就是让他们有活干。
一次家访引出的创意
编织社最初的想法来自林国庆的一次“家访”。为了解决下岗困难户的问题,林国庆进行了一些走访。有一天她发现一位大姐家里挂了许多编织品,非常精巧。
“下岗闲了,编东西解解闷气。”大姐说。
这可是手工艺品啊,林国庆摸着小东西心里盘算开了:社区里四五十岁的妇女很多人心灵手巧,如果把她们组织起来做些手工,是不是也是条出路?
经过和街道领导沟通后,林国庆率领社区干部们忙开了。经过走访谈心开小会,许多闲在家的女工纷纷加入编织社。失业女工倪映红出来了,她有一手编织绝活,能打样、设计、制作;另一个女工主动把自己家的缝纫机搬到社区供大家使用……
一开始,几十个女人各展技艺,一针一针地挑,一线一线地穿,色彩斑斓、娓娓灵动的编织物展现在大家面前。
可是销路在哪里呢?
林国庆想到了附近的河坊街。河坊街是杭城著名的仿古旅游街,客流量非常大。价廉物美、小巧玲珑的小织物非常吻合那里的手工艺品市场。于是,林国庆一家一家跑、一件一件推销,最后“吴越人家”、“卖炭翁”、“杭派服饰城”等都表示愿意长期包销产品。
除了销售成品,林国庆又想到可以帮一些公司批量生产手工部件,比如衣服的花边、珠片等。
“我按照一些服装企业的地址,开了个车到处跑。有一次到临平一家公司,对方提供的样品质量要求很高,但是手工费非常低。为了打开以后的市场,我只好先受点委屈接下来。”
说到跟一些公司的合作,林国庆现在充满了自豪感。“以前我们发动社里的姐妹们主动找单子做,因为大家认真负责,现在是单子接不过来,我们挑合作愉快的老顾客做。”
“很多浙江的知名企业跟我们签了长年供货意向,现在编织社还接一些外贸单子,加工一些玩具、衣服等,产品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等地。”
相互扶持走向自立
林国庆告诉记者,虽然社员手工编织的劳务费都比较微薄,比如说做一个圣诞节彩球才几毛钱,辛苦一个月也只有几百块或者一千多。但是许多农村妇女、下岗人员、残疾人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她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赚钱,支持一个可能已经摇摇欲坠的家。
有一个名叫陆彩珍的高位截瘫残疾人,好几次摇着轮椅经过编织社。她对林国庆说,“虽然我的脚残废了,可是我还有一双手,大家都说我的手很巧呢。我想靠自己劳动挣钱。”当陆彩珍第一次拿到500多元报酬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还有一个社员叫蔡玲琼,夫妻两个都是残障人。他们的儿子今年高三要考大学,人家都劝她申报低保,她却很坚决地对记者说:我现在在编织社工作,每个月都可以赚到1000多元。我要靠自己劳动供儿子上大学,不要国家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