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部大戏以“快进”的方式播放时,我们能撷取的,只是一个个精彩的镜头。两年里四访常山县球川乡红旗岗村,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
2005年底的最后几天,当我们再次来到红旗岗村时,眼前的“定格”还是让我们吃惊。红旗岗,这个借接纳水库移民建设新城镇的村落,仿佛就是一部“快进”中的农村大片,讲述着新农村建设中的百姓生活的变化。
与上次来相同,这里仍然处处是工地,但建设重点更多地转向了城镇配套设施。比如全新小学2005年年初已开学,新建的自来水厂年中投入使用;比如新的占地上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已经动工,整个社区实行了垃圾集中焚烧。
“快进”状态中的人们,都有着相同的表现:忙碌和兴奋。村党支部书记刘堂林走在路边,和驶过的一辆小“别克”打着招呼。2005年,村里添了4辆小车。
村文书罗舍扁告诉记者,200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是3700多元,比上一年多了300多元。不过增长的收入里,四五个头脑灵光的“老板”和一些在工厂做工、经商的村民占了大头。
看来,在“快进”中,每个人的步伐不一样,但所有人的期盼却没有两样。2005年连任村委会主任的刘基海说,按照县里要求,几个月前他们搞起了“民情接待日”,反映最集中的,就是住宅处于新镇建设规划外的村民,他们要求尽快进行老村房屋的拆迁改造。
2006年,村里准备根据规划将9户村民统一拆迁,在新建道路边重新安排土地建新房。这是今年全村的“重中之重”。按照这两年红旗岗节节上升的“房产”行情,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街面店,每年可收回租金4000元。
失明的王老太家,在村里要拆迁的9户人家中排在最前。她已经盘算了许久:盖新房要钱,自己住一层,其他房子让儿子住,钱由儿子们出。王老太已把两头猪卖了,收入1000多元,又养了3头小猪。不过,住新房后,她不准备养猪了,“要为自己身体考虑了”。
为了让这些年一直裸露红砖的村居“穿上衣服”,听说镇里的新政策是,给村民每平方米粉饰外墙2至5元的补贴。搞不搞,看村民的决心。
2006年,村里的第三产业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村干部们扳着手指告诉我们:集市将移入正在建设中的新农贸市场,摊位增加了好多;村里准备把即将建成的5层村办公楼拿出下面两层出租开店,集体收入就会有稳定的增加;已拆迁的农户们在自家一楼开出了超市、服装、家具、小吃等店铺,将拆迁的农户也打算把一楼租出去开店。
“有一间靠街的店面房,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做熟客生意,收入肯定会超过工地上打零工的老公”。在山坡上开快餐店的农妇,对拆迁的期盼更直接。
新兴的第三产业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在集市上卖童装的方慧琴抱怨说,外面来的人越来越多,“把我们的生意都抢走了”。看来,刚刚开始学会做生意的村民们,很快又得学习新的经商经验了。
城里人一样的日子,虽然一步步来临,但也不像造个新房子那样简单。一些像管理、改变老习惯什么的,还得一步步来。
村里隔些路,便能看见大红色塑料桶放在街边。家家户户把垃圾送到这里,每天有专人收集、运输、焚烧。“镇里每年为此开销二三万元。”镇长占金荣说,“向村民收清洁费是不现实的,等他们养成习惯后,再看看能不能搞个物业公司”。
新修的路面下,铺上了自来水管。新来的移民可免缴水费3年。而对用惯了井水的红旗岗本地人来说,就得细细盘算。离家10多米的水管就是进不了一些家门。村妇们说,原来做城里人也是要有经济条件的。
水泥路建好了,谁来扫?管理要社区化了,治安、治理怎么个“综合法”?在农村转向集镇、在从农村生活转向城市化生活的过程中,每个红旗岗人都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而不是只等着“上面”。不过,我们遇上的每一个人,都说他们遇上了农村政策的好时候。
访了红旗岗,这才让人明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部大片中,党和政府是导演,而演员,则是所有像红旗岗村人这样的基层干部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