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浙江台州路桥区螺洋街道双庙安置小区举行开工典礼,这标志着该区首个市场化运作的农民套式安置小区建设正式动工。蜂拥而来的村民们兴奋地说:“明年我们就可以象城里人一样,住上漂亮的套房了!”
“该小区将安置1600多名双庙村村民,人均可无偿分到60平方米套房。按照一家四口来算,即可获得两套120平方米的套房,市价四、五十万元左右。”螺洋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花一分钱,即可得崭新套房,还能领取拆迁费、土地使用费及1.5万元养老保险金,政府又针对性出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劳有所业、租有所收”的社保体系,这等“美事”,令双庙村村民们乐开了花。
和双庙村一样,眼下的路桥农民正在经历着一场以套式安置为核心内容的“住宅革命”。
沿袭多年的立式安置,使得路桥城乡混杂,与现代城市形象很不协调,还有浪费土地资源等缺陷。区政府算了几笔账:一是全区35.5万农民,按原人均占地92.6平方米的标准建立地房,安置用地将占用全区30.2%的耕地,而采用套房安置,则可节约1/3的安置用地;二是套式安置房的土地性质是国有划拨,房产能进入市场交易,有助于盘活农民的资产;三是用8%村集体留地,建设标准厂房,以成本价出租,并多建三产用房,以成本价转让给村集体经营,增强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
“帐目”算清了,对于人均耕地不到0.5亩的路桥而言,“立改套”不仅可行,而且迫在眉睫。
从2003年5月起,路桥区推出了“立改套”政策。“这是一项让农民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成人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是项‘多赢’举措。”路桥区委书记陈惠良兴奋地说。
如何有效实施“立改套”政策?路桥区走了两步棋:政府主导和市场化操作。“通过引入民资,引导房产商参与建设,不仅可以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还提高了施工方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路桥区区长助理兼中心工业区管委会主任张茂岳这么认为。
据了解,路桥区正考虑引入由建设单位垫资桩基工程、主体工程及后续配套工程,政府支付利息的“BT”模式,以加快“立改套”进程。目前,路桥中部工业区内桐屿小区等首批农民套式安置房已实现土建结顶,预计明年6月可交付使用,而“双庙小区”计划春节前完成桩基工程,明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