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2005年7月开工的“一纵三横”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结束。精雕细琢后的保俶路、曙光路、体育场路、凤起路和庆春路全新亮相。
这是5条杭城最中心地带的交通要道,“一纵三横”带来的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驾龄两年的樊先生最关心道路通畅,体育场路是他必经之路,“路变漂亮了不说,车子开在上面好像没什么声音,车道由四车道变成六车道后,路面开阔不少,和以前比,通畅许多呢。”
家住竹竿巷的吴运幼大妈,最喜欢看庆春路上的雕塑,“这些雕塑告诉我不少事情呢。原来娃哈哈美食城这里,早先有座岳庙;还有个有名的场所,叫瓦子,说书、杂耍、唱戏的都有,比现在卡拉OK还热闹……”
而对杭州市建委等有关部门来说,“一纵三横”又一次地成功运用了“杭州模式”———精耕细作挖掘现有道路潜力。
由于老城区已少有空间造新路,挖老路潜力,成为这两年杭州市缓解“行路难、停车难”的重要手段。前年的“三口五路”是这样,“一纵三横”也是这样。
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话来说,“一纵三横”整治,是在给杭州交通做“心脏搭桥”手术。
前两年,经过“33929”和“三口五路”等道路工程,杭州交通已基本上“四肢发达”,但中心城区一些道路,已难承受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再不下决心整治,杭州交通可能“心肌梗死”。
“一纵三横”五条路,全长约16.7公里,如果新建这样长度的道路,需拆迁数十万平方米的建筑,征地超过上千亩,总投入不会少于20亿元。
而通过“老路挖潜”模式,总投资3.6亿元,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30%左右。
工程刚完,“提高30%”还需时间检验,但“一纵三横”带给杭州的另一些变化,已然体现———
恢复112处历史文化碎片:杭州市政府提出,要把“一纵三横”道路综合整治,打造成“文脉工程”,这是杭州市历次道路整治中,首次提出类似要求。
5条路沿线共有112处历史文化遗存点,整治恢复手法不一。有的属重点整治,如红楼,将作为杭州市城建历史陈列馆,对外开放;求是书院,将作为杭州教育史陈列馆对外开放。
有的则建纪念性公园,像松木场,公园建在保俶路和体育场路交叉口;还有的是立块碑、建图标做提示,譬如庆春路上的10座雕塑……
新式过街更方便:车行在这五条路上时,一套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将确保道路更顺畅,也让违章无法逃脱。
一个路口的车辆排队比较长,绿灯就会像长了眼睛似的自动延长时间;夜深人静,你随意在马路上掉个头或闯红灯,不久,罚单就会寄到家里。
这套系统还为行人设计了“二次过街”,过马路先过一半,然后在路中间安全岛上停一下,留意对面红绿灯后,再过另一半。
新柏油路安全宁静:5条路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新型沥青。这种沥青透水性很好,雨天行车,车过不溅水,同时也不会因路面积水反光,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另外,这种沥青中加入了橡胶类高分子材料,虽然颗粒大,但可粘性比普通沥青好,表面不易破损。同时,大颗粒之间的空隙还能有效吸收噪声,对住在马路周围的居民来说,相当于他们的房子离路面的距离增加了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