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一天回到出租房,听见儿子嘴里冒出了一个新词,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音,就觉得即使累死也高兴!”
宋勤是一名聋儿父亲,老家在安徽,他借了十几万元给儿子做了人工耳蜗。为了康复治疗,他们一家三口背井离乡来到杭州,住在一个不足7平方米的储藏室,每天吃的是妻子到菜市场捡来的烂菜叶,平时靠他送煤气赚孩子的学费。
儿童节前夕,宋勤给早报打来了电话。“孩子从小听不见,为了他能正常生活,我即使累死也高兴。儿童节快到了,如果儿子能清楚听到我们叫他的声音,能和小朋友一起唱歌,那该多好啊。”
在浙江省聋儿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一群特殊的儿童,为了让他们能听到声音,父母们倾家荡产甚至背井离乡。儿童节快到了,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心愿,希望宝宝能清楚地听到他们的声音,能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
这辈子就为儿子的“耳朵”活
一个多月前,宋勤一家从安徽宿松农村来到了杭州。口袋里只有几百元现金和一叠厚厚的借款“账单”。
儿子航航植入人工耳蜗已有快两年了,因为当地没有专业的聋儿语训中心,康复的效果很小。夫妻俩痛下决心,离开老家,将孩子送到条件较好的浙江省聋儿康复中心。
人工耳蜗成惟一希望
2002年1月,航航降生了,白净可爱,让这个普通的农家充满了欢乐。
“儿子很乖巧,很少哭闹。”电话里,妻子吴秀芬的话让远在福建打工的宋勤很放心。7岁的女儿刚刚上小学,地里的农活都是吴秀芬一个在忙活,很少有时间逗逗儿子。
眼看着航航快两周岁了,别的孩子“爸爸、妈妈”叫得欢,可航航却只会发几声“啊”、“啊”。宋勤从福建回家过春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带儿子四处求医。
“两只耳朵对120分贝都没有反应,属于极重度耳聋。”医生的诊断恍如晴天霹雳。医生告诉宋勤,航航听力损失太严重,用药和助听器已经没什么效果,惟一的治疗途径就是植入人工耳蜗。“至少要准备十几万元,而且还是植最差的那一种。”
对于这个靠打工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十几万元无疑是个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