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丰富生活,陶冶性情。但一部分文化遗产曾经被进行了伤筋动骨的"维护",很多东西随之远逝,那些失去的东西无法用钱来衡量。近日,在浙江余杭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的全国近百名专家表达了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思考。
辽宁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乌丙安说:"不要把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看成是百分之百的'现代文明',应当看清楚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同时还伴随着'现代野蛮'的严重破坏和威胁。任何企图把经济全球化直接导入文化一体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严重破坏。要想调整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必须认清全球化的真正实质,看清它野蛮破坏的另一面。要摆正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乌丙安说,人类面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但这种危机远没有生物多样性危机那样引起广泛注意。如果文化的多样性受损,积累了数万年的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就将受到威胁。
乌丙安认为,文化多样性在中国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决策和法律研究还有待加强。他说:"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把'西方化'认定为现代化的思潮依然严重。在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日常生活的时尚追求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在全面改造农村的'城市化'运动中,崇洋媚外,摒弃传统,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连同它们的根基,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劫。"
乌丙安讲述了自己在辽宁的亲身体会,他说,在沈阳"李家屯"没了,却来了"罗马假日花园"、"荷兰村"。"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民间文物,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主权观念,还非常淡薄和冷漠。"乌丙安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艰难,形势严峻。他认为,提高警觉,全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化的工程,它应永远处在活态的传承保护之中,重要的是要保护传承人,将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绵延下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令人堪忧。往往是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受现代文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文化遗产只剩下馆藏文物,令人扼腕叹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现代社会"冲击的现状,保护工作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苏荣誉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提出来的新问题。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和平的需求,是民族群体认同的需求。他说:"一个民族要有凝聚力必须有文化的认同。文化多样性第一是文化认同,第二是文化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认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竞争的必然命题。要抵抗住'现代野蛮'的冲击和威胁,民族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
他还说,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普查计划;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工程;筹建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法律、社会、经济等理论研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系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乡土教材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