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皖特委旧址位于开化县何田乡柴家村福岭山,西连江西婺源,北接安徽休宁,海拔500多米,境内崇山峻岭,层峦叠障,林木葱郁。中共浙皖特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浙江成立的第一个地市级党组织。
1935年5月上旬,中共开(开化)婺(婺源)休(休宁)中心县委在开化库坑成立,赵礼生任书记,邱老金任常委,隶属中共闽浙赣省委。1936年8月13日,中共开婺休中心县委改为浙皖特委(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赵礼生任书记,邱老金任常委,驻开化何田福岭山,下辖婺德中心县委、衢遂寿中心县委、休县县委、开化县委、婺源中心区委(县级)。同时建立浙皖军分区,邱老金任军分区司令员。8月中旬,中共开化县委、开化县苏维埃政府在何田福岭山建立,赵礼生任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月,中共浙皖特委在开化舜山召开地方干部大会,决定开辟千里岗游击区,并在开化黄智坑举办党员骨干训练班,学习党的基础知识、苏区土改政策、武装斗争经验,培训骨干,为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改革作准备。1937年6月,国民党军队重点围剿千里岗地区,浙皖特委遭受严重破坏,部分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群众被杀害。7月,浙皖军分区司令员邱老金被捕,10月,中共浙皖特委书记赵礼生在长虹老屋基被捕,12月7日和22日,邱老金和赵礼生先后在开化县城被国民党杀害。中共浙皖特委前后历时1年左右,组织红军游击队1300余人,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上百次的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配合全国的革命斗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开化地方革命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共浙皖特委旧址1983年被开化县列为“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7年8月,被省政府确立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市政府确立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积95平方米。有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红军遗迹和革命文物,在旧址房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特委书记赵礼生用过的床和办公用品,大门左外边还留有当年红军宣传标语的真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每年在此接受教育的人数均在2000人以上。
在中共浙皖特委旧址周围,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全民国防教育资源。“红军洞”是当年特委书记赵礼生和红军战士为躲避敌军围剿的隐蔽场所,距“浙皖特委旧址”600米;“集合场旧址”是当年红军独立团和游击队集中训练的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1936年7月7日,攻打开化县城时,红军独立团二营和开化游击队在此集合出发,战斗胜利后,又在此召开庆功大会;“村口三哨旧址”,1936年7月7日,攻打开化县城胜利后,浙西地区革命火焰越烧越旺,皖浙赣省委为加强党的领导,更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决定在福岭山“四十把”召开县区以上干部会,并在此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共浙皖特委,为加强会议的安全,在福岭山村口设立的三个岗哨,外哨为班哨、中哨为组哨、村口哨为对哨;“红军军服厂旧址”,是当年浙皖特委、开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为保障部队军备物资供给而建立的,由贫农团和妇女会组织本地的裁缝和妇女们将打土豪缴获的布匹缝制成服装、被褥和布鞋,供给红军游击队;“红军医院旧址”,是当年浙皖特委为医治伤病员和贫困群众而建立的,位于黄智坑和樟金坞,地形非常隐蔽。
近年来,中共开化县委、开化县人民政府对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的管理与保护非常重视,依托何田乡人民政府成立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管理与保护委员会,每年拔付专款20余万元,用于对旧址的管理、维护、修缮以及红军遗物的收集等工作。为加强对旧址的保护,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管理与保护委员会,专门制定和完善了管理保护制度,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为便于人们的参观和教育,专门设立中共浙皖特委旧址陈列室,配备专门的讲解员,并添置了一些辅助设施。为推进开化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经上级有关文物保护部门的批准,县委、县政府对旧址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把开化县的绿色生态和红色资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广大游客在陶醉于开化青山绿水的同时,接受了浓浓的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的熏陶,也为更好地保护旧址提供了社会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