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新闻 正文

沪苏浙代表委员热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协力优化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19-03-09 15:59:27 来源:浙江在线

  编者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两会上,如何全面落实这一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站位,扎实推进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成为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代表委员们共同热议的话题。本报与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安徽日报联合开设《长三角圆桌》专栏,首批邀请来自沪苏浙的代表委员进行讨论。

QQ图片20190308200416.jpg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

  迈过三道坎 形成统一指标体系

  解放日报记者 王海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晥正朝着更高质量一体化全力“加速跑”。作为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一招,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三省一市近来发力重点。在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看来,长三角营商环境的一体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但同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场主体期望相比,三省一市还需联手突破三个瓶颈。

  “三省一市制度环境有差异,除了法治化水平不一,还存在不少政策不一致的现象。”邵志清说,目前还有一些专项政策多是基于竞争、少有针对合作,只惠及本地企业,普惠性不足。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衔接难、甚至是“打架”现象。对营商环境的评估,各地也是各有各的指标体系,彼此之间缺少一致性。他建议按照产业链来划分,以合作做优营商环境。

  其二是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市场准入、监管的规则尚未有效对接,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手段比较缺乏。“我们有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时间成本缩短了,但物流成本和人员出行成本依然较高。”此外,公共服务整体性有待提升。邵志清说,各地政务服务各有特色,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亮点纷呈,但跨区域的办事流程没有实质变化,异地办理的事项数量偏少,面向市场需求的企业服务平台也还没有建立。

  邵志清建议沪苏浙皖加快梳理各自的法规、规章,对影响一体化发展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规范做好整合归纳,统一内容,趋同操作,加快构建统一的制度环境。要加强政策协调,从纵向的价值链分布考虑细化政策,形成统一的财政、统计、产业、金融政策体系。对标世界银行标准,结合长三角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分工承担相关的指标分项,形成统一的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先行先试。

  “优化营商环境,还要加快构建统一的市场环境。”邵志清建议,推动审批许可事项清单合一、证照资质互认,实现市场准入标准统一。加快信用长三角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实现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此外,还要推动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充分利用金融法院、知识产权法院,为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就是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邵志清说,在政务服务供给一侧,要充分吸纳现在各省市好的做法,并进行系统集成,为所有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事项统一受理方式、数据格式、证明材料、办理流程、服务标准等;在市场需求响应一侧,建立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对接市场资源、进行上下游合作。

  “大家都已形成共识,优化营商环境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要通过营商环境的‘进’,带动实现经济运行的‘稳’。”邵志清谈到,要通过加快构建统一制度、市场、服务环境,推动长三角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为全国推广创造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

  打通“中梗阻” 提供更好政务服务

  浙江在线记者 金春华 陈宁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不同于协同发展,更不同于建设一座城市、开发一片区域,一体化更多的是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突破,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高地。”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建议,三省一市要加快探索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的脚步,减少行政干预、扩大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经济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三省一市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要素流动、人员往来频繁,一体化发展有良好的基础、深厚的传统。”谢双成说,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减少区域行政体制上的差异,促进规则衔接,建议相关各方继续深化改革,降低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区域内政务服务水平一体化和均等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2018年9月28日,全国首批异地办理证照在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区)诞生。杭州、松江、苏州、合肥等9个三省一市城市(区)率先实行异地证照办理。“不同城市的办事流程、材料要求不尽相同。以前企业跨省市投资审批办理,常常要面临办手续需要异地跑多次等‘中梗阻’问题,给企业跨区域经营带来一定阻碍。”谢双成特别结合杭州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的经验,建议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服务协同,实现办事事项标准化、内容数字化和信息一体化,让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成为三省一市政府服务企业实实在在的承诺。

  2018年,杭州出台了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指明了未来几年杭州在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舒适宜居的生态人文环境等六大举措、28条具体措施。谢双成介绍,杭州将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突出问题导向,按照企业全生命周期,全面梳理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找准短板、细化措施、完善政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三省一市正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建议各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改革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集成推进各地的创新性举措,形成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提供更多长三角改革样本。”

  “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现代化大局和全方位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全面把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目标和主要任务,使建言资政建到关键处。”谢双成特别提到,要发挥三省一市在人才、智力方面的优势资源,广泛汇聚各方专家的意见建议,形成聚智聚力、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助力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区区长凌屹——

  冲破“玻璃门” 梳理优化惠企政策

  新华日报记者 付奇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纷纷推出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江苏提出“不见面审批”,上海提出“一网通办”,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等等。涉及审批类事项的企业深切感受到了流程简化、办事时间缩短带来的便利。

  优化审批流程各地做了哪些努力?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在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方面还有什么样的提升空间?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哪里营商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哪里营商环境优,人才、资本、项目就流向哪里。”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区区长凌屹说,近年来,通州区紧扣“稳妥有序、质效并进、监管到位”的要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跑出行政审批“加速度”,打好政务服务“组合拳”,完善监管执法“责任链”。通州在江苏全省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排96个县市区第二名,营商环境成为通州新的比较优势。

  见微知著,作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大省,江苏长期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目前,江苏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不见面审批”改革方案和“不见面审批”清单。江苏还建立科学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放眼更广阔的空间,长三角营商环境的一体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一个统一的、法制化的、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备受期待。沪苏浙皖如何打通“壁垒”,营造更优质、更大范围的“长三角”营商环境?

  以往,各项惠企政策分散在发改、工信、科技、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社会知晓度不高,企业查询很不方便,成为政策落地生效过程中亟待打破的瓶颈。这种情况在长三角各地都普遍存在。

  “这就需要让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惠企政策有效落地,让企业有政策获得感,让企业真正感受到营商环境变化带来的利好。”凌屹以通州举例说,当地开展最新惠企政策全面梳理工作。一方面,做好“加法”。立足区情实际加强政策集成创新、优化政策供给,加紧研究出台《通州区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配套政策,放大“省+市+区”叠加效益,让企业尽享红利。今年,全区扶持企业资金总额将达到1.25亿元。另一方面,做好“减法”。全面梳理现行涉企政策,清理违反公平、开放市场规则的制度行为,分门别类将整改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凌屹表示,今年,通州将继续把最新惠企政策干货提炼出来,形成惠企政策汇编,通过相关活动向企业 “送政策”“送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政策知晓率。同时,进一步深入企业了解项目信息,建立项目库,安排专人进行跟踪服务,确保政策出台质量高、承诺兑现快,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凌屹说,营造更优质、更大范围的“长三角”营商环境,还需各自打通“壁垒”。既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把科技协同创新作为合作的优先领域,加快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还要形成跨区域的联动政策,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专家学者看两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浙江发展的重大利好

  陈甬军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市场经济理论与改革实践、产业与区域发展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等。近年来专攻“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和宣传。所著《“一带一路”经济读本》已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等在全世界发行。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设计,对浙江高质量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所谓区域一体化,包含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三个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产品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价格合理、运行和管理规则一致,最终表现为资源配置利用高效,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对“一体化”这个概念有两种理解角度,一种是状态,另一种是进程。在我国更多表明的是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全球化进程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趋势。这一概念最初用于描述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而今,一体化已不仅局限于国际合作,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存在地域差异的发展中国家)正试图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国内经济发展布局。对于幅员辽阔,地域间经济、文化差异相对较大的中国来说,国内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凭借优越的自然、历史、政策条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率先成长为我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经济区域,在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视程度更是前所未有。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区域一体化战略相继出台,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着力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涉及行政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等。从欧盟等一体化区域的发展经验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关键是市场一体化。一方面,市场一体化意味着区域之间、各行业部门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规则一致,这将为区域一体化提供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各方面的成效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可以说,市场一体化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器,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外在表现,是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果不论在上海,还是在浙江、江苏,都可以自由购买到价格和质量大体相当的商品,那就是市场一体化的表现,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更为浙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平台、新机制,对浙江发展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首先是促进浙江发展的一体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形成合理的浙江城市群和产业群空间地理形态格局。我们看到,浙江经济空间地理形态格局可用一个“与”字来形容。去了上下两横的“与”字呈鱼钩形,大体呈现了浙江区域发展规划“一核三引擎四廊带十平台”的空间形态格局。嘉兴、湖州直接杭州后形成第一个节点,即杭州湾经济区,接着鱼钩横竖结合在宁波舟山方向,体现了世界第一大港的“带路”地位和试办自由贸易港的引领作用。最后,又在温州这个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收钩。这样就将浙江最重要的杭州、宁波、温州三市连成一线,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全省经济的引擎作用。现在四大经济廊带已有三条在鱼钩形上布局。再加上宁波、舟山至台州、温州一线向海洋方向的发展。今年台州沿海高速公路提前开通,把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紧密结合、互相联系的空间架构中,十大产业平台错落有序布局,“与”字形里的一个鱼钩形成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轴。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帮助解决浙江发展的两个薄弱环节:一是紧紧围绕和依托上海,实行紧密融合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二是高度重视浙西南地区发展,积极促进丽水、衢州等地区绿色发展,解决省内沿海和山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字的上下两横突出来就是重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横直指上海方向。上海正在锐变,它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位不可撼动,浙江要在与上海的合作中取得发展红利。下横把浙西南地区与浙东北地区联接起来,体现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取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更加凸显浙江整体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取向。从浙江的地形与人口分布来看,山区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人口和城市又大部分集中在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平原地区,人口多、资源少。因此必须在发展中实行均衡战略,加强协调性、开辟省外和国际大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为进一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基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贵在行动。目前,国家发改委与上海、江苏、浙江正在编制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抓紧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今年初,浙江与上海两地签约了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这表明浙江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有清醒的定位,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浙江才能真正打造成长三角“金南翼”,再创新辉煌。

责任编辑:汪江军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