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宁波,找准长三角方位打造双循环枢纽城市

字体:
—2024—
06/07
16:19:56
2024-06-07 16:19:5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应磊

  宁波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宁波市委宣传部供图

  若问江海事,还听宁波声。

  2018年“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区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对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宁波而言,身处其中,影响深远。在长三角一众强市中,找到方位,走出一条具有引领性的特色发展之路,这是宁波的课题。

  5年多以来,宁波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建设为目标,主动融入,有力实现城市能级、区域协调“双提升”。

  格局打开——

  区域共商谋融合

  长三角的城市魅力,源于一个文学意象——“江南”。

  “因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宁波却如此不同,“江南”的诗情画意与“大港”的波澜壮阔,都在此汇聚。同时也交汇叠加了诸多国家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

  在此背景之下,宁波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勇立潮头,打开城市发展格局,融沪接杭,拥抱绍舟台,不断提升参与更高层次区域竞争的综合实力。

  向北,接轨上海,事实上,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需求。

  宁波与上海中间隔着杭州湾,陆地距离比苏锡常杭嘉湖更遥远,却因为一声“阿拉”让两座城紧密相连。

  有学者专家统计过,上世纪30年代左右,是宁波人大量涌入上海的第一次高峰,当时在上海的宁波人约占总人口的1/6;到194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5。

  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飞跨南北,消除了海上天堑的阻隔,成为宁波连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黄金通道”。

  2022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实施,宁波被定位为三大综合性全球城市之一,迎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的发展契机。

  宁波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袁佳颖 摄

  近年来,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核五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纵深推进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沪甬跨海通道正式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向西,杭甬绍“三方奔赴”,在浙江乃至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上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杭州、宁波“双子星座”占据浙江省GDP近半壁江山,中间绍兴融杭联甬,从西北到东南,一条“金扁担”隐然成势。

  早在2019年,“杭绍甬一体化”就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

  “你中有我”的深度融合,杭甬绍不断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联动,辐射带动全省域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共同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向东,辐射舟山,高站位谋划建设宁波都市圈,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宁波和舟山虽隔海相望,但历史上血脉相通,地缘上一衣带水。2019年8月份,甬舟一体化推进大会召开,宁波、舟山两市签署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随后传递出甬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密集信号。

  向南,联动台州,共建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合力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高质量”与“一体化”,更需打开高层次的城市格局,宁波以区域优势的充分对接、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强力打造经济增长极。

  交通共联——

  枢纽建设强服务

  以4%的国土面积,近10%的人口,创造出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万亿城市的三分之一;“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长三角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工作创业在此城,居家生活在彼城,不是同城胜同城。高效的通勤,让长三角打破了空间的边界感。互联互通也已从“接通血管”逐步升级到“打通经脉”。

  步行五分钟,就能从高铁宁波站到甬水桥科创中心。朱关燕,落户甬水桥科创中心的浙江国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家在上海,工作在宁波。依靠一条高铁,实现两地通勤。

  最近,企业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体验室内,开展公益应急救护培训。“这些急救设备和培训器具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目前共有4款主流AED设备在售,占据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朱关燕分享公司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工业互联网企业集聚,能为我们带来最前沿的技术,为我们的研发赋能。”

  如今,像朱关燕这样“双城生活”的“长三角人”越来越多。高频的高铁班次和密集的交通网让早晚通勤变得如同地铁一般方便。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宁波积极融入长三角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打造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运输对国家战略大局、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宁波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供图

  通过创新城铁(市域)列车的“宁波模式”,宁波加快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布局一张网、零换乘,引领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利用既有萧甬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宁波至余姚城铁(市域)列车,“宁波模式”被国家层面明确为全国示范推广项目,并在绍兴、台州、连云港等地得到了复制和推广。

  融入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让宁波的都市格局进一步拓展。

  眼下,杭州湾南岸,千根桩基正朝海面深处进发。这里是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也是世界上在建长度最长的高速铁路跨海大桥,这条线路,将串起宁波、嘉兴、苏州、南通等城市,大幅拉近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项目东侧,杭州湾跨海大桥依然车流密集。

  未来,两条跨杭州湾交通大动脉将联动宁波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苏锡都市圈,引领新区迈入“双桥时代”。

  产业共链——

  区域协同连成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进入“第二个五年”。长三角实现从经济接轨“深一度”,到产业协同“一条心”。

  在长三角,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长三角地区突出区域分工与强强协作,各特色集群协调发展、联动共赢,共同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2023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60%、1/3、1/3。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多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布局,已形成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这也将成为引领未来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宁波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供图

  宁波,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连续七年“霸榜”的城市,累计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4个,成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本盘和动力源。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宁波正通过新兴产业强链补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乘数”效应,工业增加值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占长三角比重从5.7%提升至6.6%,成为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发挥互补优势,与杭州共建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纺织服装和生物医药五大标志性产业链,产业链产值累计达到 1.13 万亿元,打造长三角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双子星”增长极。

  聚焦标志性产业链,新组建约 60 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约 80 个,有效增强了跨区域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吉利汽车等宁波整车企业与 40 余家杭州零部件企业开展整零对接,环杭州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共建取得显著成效,石化原材料和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紧密联动。累计创建省级产业链共同体48 家、数量全省第一。

  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才能让科技、产业、人才等竞争力更加持久。在安徽,宁波与当地共建甬蚌产业合作园区,为皖北八市首个获安徽省政府批复的结对合作帮扶共建园区,入驻长三角地区项目31个,协议投资额67.5亿元,助力结对地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宁波与诸多长三角城市彼此联接、共荣共生,释放出的能量让人充满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长三角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