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就奋身做个英雄。不枉那青春勇,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电影《无问西东》里,年轻的飞行员沈光耀在抗日战争中,驾驶飞机与敌舰同归于尽。
沈光耀的原型,是来自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沈崇诲。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一群如沈崇诲般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这所航校起飞,在与侵略者的战斗中以身殉国,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3岁。
“从来征战无归日,两翼斑斑血染红。”他们的故事始于1937年,流传至今。
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入侵中国,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当年8月13日,日军制造事端进攻上海,准备以此进逼南京,进而全面占领中国,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就此打响。
日军凭借空军优势占据了制空权,对上海的工厂、学校、桥梁、道路等展开了密集轰炸,中国军民死伤惨重。距离上海不远的杭州,也在战争辐射范围内。
中国空军虽然实力处于弱势,但也绝不能坐以待毙。8月14日早晨,一批战机从位于杭州东部的笕桥起飞,主动出击,轰炸了日军在上海的军事设施。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出动,轰炸敌航空母舰“龙骧”号及第三舰队 图源:“浙江省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当天下午,恼羞成怒的日军开展了报复行动,其中一路准备轰炸杭州笕桥机场,意图一举毁灭中国空军主力。当空袭的警报声响起,笕桥机场内的战机刚刚落地不久,就冒着风险即刻升空迎战。
由于台风过境,杭州上空天气阴沉,云层很厚。也许是受天气影响,也许是因为狂妄,日军没有像往常一样采取编队作战的模式,而是各架飞机单独出动。
首开纪录的是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在战友的协助下,成功击落一架敌机。这场空中遭遇战只进行了半小时,中国空军共击落了3架日机,俘虏了一名日军飞行员,自身无一伤亡。
笕桥当地居民目击了这场空战,据一位村民说,胜利后,有茶馆老板当场宣布当天喝茶免费,“当堂甩炸了三十二只小茶碗”,当作放炮仗以示庆祝。
笕桥空战的胜利,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8月14日到8月31日,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60多架,军民士气一时大振。
要知道,创下抗日战争首次空中大捷的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当时仅成立5年,参与空战的年轻飞行员们,甚至都还没怎么经历过实战。
二
据相关统计,全面抗战爆发时,整个中国只有飞机314架,实际作战人员700名。而日本则有军事飞行员9820人,战机、舰载机等共1800架。在当时,无论是数量还是性能,日本的空军力量都强于中国。
不仅如此,当时日本拥有自主制造飞机的能力,而依赖进口的中国,战机损失一架就少一架。
如此背景下,每一次升空的战斗,对年轻的中国飞行员来说,可能就是生死之别。也因为如此,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校训听起来格外悲壮:“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校训刻在学校的石碑上,也刻在了学生的心中。抗战期间,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共有1700人战死,“同年入校,同年毕业,同年殉国”的现象普遍。有一篇《殉国成仁的烈士群》的文章里,最多的描述就是:“某天,他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这些年轻人所想的不是“如何生”,而是“如何死得更有价值”。笕桥空战后,中日之间的空中对决一直在进行中,众多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年轻飞行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校训。
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在一次战斗中,因为飞机发生故障,选择从高空冲下撞击日本军舰。在他生前写下的《我的自传》中,人们读懂了他的结尾:“尽忠报国——愿长此以自勉。”
1937年的空战中,21岁阎海文驾驶的战机不幸被击中,跳伞时因风向变化,不慎落入日军阵地。他用随身手枪击毙日军5人后,将最后一颗子弹对准了自己。
有“空中赵子龙”美誉的乐以琴,多次击落日本战机,是中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1937年12月,在一场战斗中,面对敌机的围追堵截,年仅23岁的他拼死鏖战,直至坠机殉国。
1938年,22岁的陈怀民在武汉上空陷入重围,飞机受损。生死关头,他放弃跳伞,抱着赴死的决心驾驶飞机撞向敌机,壮烈牺牲。他曾说:“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
刘粹刚,牺牲时24岁;高志航,牺牲时30岁;李桂丹,牺牲时24岁;林恒,牺牲时23岁……还有众多的烈士,甚至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和故事。
抗战期间,一批又一批青年走进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出身、学历也各不相同,但同样怀揣着航空救国的梦想。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飞过天安门广场的飞机里,许多飞行员和指挥员就来自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他们有的是中共地下党员,有的是起义投诚人员。
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抗战期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许多青年学子以国为先,与全国民众一道,为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全部。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向来不缺乏英雄。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青年们,他们同样有亲爱的父母家人,有柔情似水的爱情,但当家国难以两全时,他们的选择,却是如此决然。
刘粹刚的遗物中,有许多他和妻子许希麟的战地情书。信中,刘粹刚一边写着“一身傲骨早为女士倾倒”,一边又表示:“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
对于丈夫的选择,许希麟回信:“望勿因我之念你,而为我有所分心,否然我实为国家之罪人矣!”
25岁殉国的张锡祜,是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之子。1937年8月2日,张锡祜在给父亲写家书时说:“阵中无勇非孝也!”参与过中日甲午战争的张伯苓,在儿子牺牲后,他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旧址不远,有一间木屋,安葬了几十位烈士,其中大多是衣冠冢。木屋门楣上有一块题有“枕戈兵室”的牌匾,意思是“枕戈饮血,杀敌报国”。此中的英雄豪气,气壮山河,历经八十余年而弥新。
如今的中国,早已披上了繁荣昌盛的华裳,不再是战争年代的风霜模样。可是,战争的风雨虽已过去,历史的钟声仍在回荡,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无问西东”,不断书写着“少年强则国强”的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