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杭州国家版本馆。新华社记者 孔令杭 摄
杭州南山书店,一名读者径直走向书架上的《读画》杂志。优良的纸张、逼真的名画、精彩的解读,令她爱不释手。
店长蒋建春告诉记者,这本创刊不久的杂志有一定的阅读门槛,销量却出乎意料的好。据他所知,在全平台上4天内销售了4000册左右。
环顾书店,这样的新亮相的“浙产”文化刊物不只一种。
近一年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书画院、杭州国家版本馆相继推出《读画》《书法学刊》《文化交流·版本研究》等。在实体杂志销量和影响力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这些 “小众”杂志所为何来?它们靠什么吸引自己的读者?
解开艺术的美意
掀开《读画》那古意盎然的封面,恍若穿越时空的隧道,与无数艺术瑰宝进行一场心灵的邂逅。
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徐徐展现,目睹那千岩竞秀之壮丽、山高水长之悠远,转而沉浸于许道宁的《渔父图》之中,江山在眼前缓缓流淌。
为什么要办《读画》?作为主编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是这样说的:“中国人需要唤起自己的人文传统,读画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可以惠及全体。”
不约而同的,《书法学刊》《文化交流·版本研究》都把目光聚焦到对于经典美的欣赏上。这经典的美可以发生在遥远的时空,也可以发生在当下。
《书法学刊》主编方爱龙告诉记者,浙江历史上诞生了数不清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赵孟頫直至陆维钊、沙孟海……在他们的笔墨下,汉字的形态美、结构美、意境美,犹如“无言的诗,无形的舞”。
然而,作为书法强省,浙江此前一直没有一本专业的书法学术杂志。《书法学刊》在今年2月的出现正当其时。
方爱龙说,国内的书法杂志不少,比如《书法》和《中国书法》,作为一个书法渊源很深的省份,编辑出版《书法学刊》就是想做一本更加学术的书法刊物,深层次地挖掘书法之美。因此,《书法学刊》的办刊宗旨是挖掘浙江深厚书法资源,形成有浙江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书法研究标志性成果。
“我们是以‘学’立刊,以‘新’立刊。书法固然需要普及,我们更期待这本杂志能借助书法艺术的传承来塑造现代人的审美意趣,造就浙江新时代的书法高峰,对标一流学术期刊,全力打造全国书法专业期刊的核心品牌。”方爱龙说。
同样的,2023年7月,《文化交流·版本研究》作为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馆刊应运而生。
从宋代刻本,到民国年画,刻印在五千年光阴上的珍稀版本汇成美的印记,在杭州国家版本馆里流淌成河,但参观场馆,毕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这本杂志,能使更多人了解版本,感悟版本中所承载的文化。
编辑部负责人洪奔说:“这本杂志的方向之一是致力于版本的大众化,让版本研究的学术成果走向公众。”
小方就是其中的一位读者,他并非专业艺术工作者,只是喜爱。他说,读这些杂志,让我们慢下来,去充分感受艺术品中的美意。沸腾的世界,也需要这悠然品味的时间。
画作、书法、版本,当这些略显小众的杂志接连出现,其初衷之一,不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阅读这些从中国传统和历史中生发而来的美学经典,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深刻变化着的世界。
寻找有趣的连接
打开社交网站,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读画》受到了大批文艺青年的追捧。不少起先没有买到杂志的读者要求加印,原价38元的杂志居然有人出数百元收购。
一本艺术杂志吸引力这么大?执行主编巨若星说,《读画》不仅是一本杂志,还是可以在书架上收藏的好书。
“我们不想把《读画》变成学术工业的产物,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既不能失掉研究水平,又不能‘无聊’。”
怎样有趣又有意思呢?在《读画》创刊号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力用《隔岸观竹》一文给了一份样本。在这篇文章中,以画家视角解读了“出道即巅峰”的《雪竹图》。
高世名告诉记者,之前他曾经提到过,竹林的暗不是黑暗,而是氤氲着一股幽玄之气。但这种竹间光线、颜色的变化,他从未见哪个画家表达出来。
没想到这番评论被画竹的郑力听到了,连夜发了数十张自己创作的竹图来向高世名表达“不服气”。这些竹图“幽篁深处,可观风雨”,高世名立刻向郑力约稿,专门讲如何看竹,才诞生了一篇精妙文章。隔岸观竹,观的是枯、润、疾、缓、晦、明的丰富华章。
《书法学刊》虽然是一本学术杂志,但仍然能让人读起来“妙趣横生”。在今年的第二卷中,来自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李跃林教授,从“理科男”的角度将黄庭坚诗文、翰札中的记录整理出“黄庭坚病历”,梳理出这位文学大家不仅患有头眩、脚气,还有心痛、眼痛等疾病,这也与黄庭坚才华横溢却坎坷多病的一生,与他的创作相照应。
洪奔则为我们打开了今年的第1期,其中一篇文章专门解读了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74封往来书信,让读者看到这些“不像情书的情书”中的家国情怀和深情意笃。
她还特意让记者留意每期杂志的扉页都夹着一张可撕落收藏、印有著名画家林海钟先生创作底稿的笺纸,其采用的是古法手工制成的“连四纸”,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制作工艺的中国传统手工竹纸,被誉为“寿纸千年”。制作“连四纸”所用的竹子是楠竹,也称为毛竹,需每年立夏取当年的嫩竹为原料,经过72道工序,耗时约13个月才能制作出这张纸。
虽然小众,但每一本杂志的编辑者,都在用专业的态度做高质量的内容,并希望打通文艺精品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计算更大的“利润”
当然,这些文艺学术杂志还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经营下去?
放眼全世界,艺术与商业之间“难以两全”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比如,即使在具有深厚音乐传统的欧洲国家中,古典音乐乐团也多依靠政府和财团生存。
每期印刷一万册的《读画》,通过邮局订阅和展玩平台承销,均能快速售罄,但38元的单价,是中国美院定出的“学术公益价”。
《读画》的纸张是中国美院王霖老师请造纸厂改良的新品种,既能够像铜版纸一样印刷出画作的纹理和色泽,又不会产生强反光。每本杂志仅仅是印刷成本,就已达30元左右,但是高世名说:“先做好,没有考虑成本。”巨若星也说:“我们现在是在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情,不在乎商业利益。让《读画》长久走下去的关键,是培养一批固定的、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作者和读者。”
“《书法学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得到省财政专项资助,经济效益不是我们目前的任务。现在的首要目标是打开知名度,建立稳定的读者群,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方爱龙持同样的态度。《书法学刊》目前每期发行5000册,均向全国各大高校赠阅。
《文化交流·版本研究》由于定位介于科普读物与学术期刊之间,因此选择在特定的书店上架,中国美术学院旁的南山书店就是购买点之一。
通过这一本本杂志,让历史之美、文明之美、传统之美在当代人的生活土壤中焕发生机。这本身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可以说是杂志更大的“利润”所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