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较大,部分都市人愈发强烈地感受到疲惫不堪,即使一天什么也没做,可能感到心累不已。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指的是什么?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室中级心理治疗师 潘琳玲:精神内耗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状态,具体表现为过度思考、自我怀疑、犹豫不决、担忧未来等,这些心理活动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导致个体感到疲惫、焦虑、压力重重。精神内耗与个体的性格特点、外部环境以及内心的心理冲突密切相关。
精神内耗有哪些特征?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室中级心理治疗师 潘琳玲:
1.情绪消耗:精神内耗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个体可能经常感到焦虑、沮丧、疲惫或无力。这些情绪可能源于内心的冲突、不安或未解决的问题。
2.认知负担:精神内耗会导致认知上的过度负担,个体可能感到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下降。这种认知上的疲惫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自我怀疑:精神内耗常常伴随着自我怀疑和否定,个体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或选择产生质疑。这种自我怀疑会进一步削弱个体的自信心和动力。
4.行为迟缓:在精神内耗的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可能变得迟缓或犹豫不决。他们可能缺乏行动力,难以做出决定,甚至逃避面对问题。
5.社交障碍:精神内耗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方面出现障碍,他们可能变得孤僻、不合群或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种社交隔离会进一步加剧个体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6.完美主义倾向:一些精神内耗的个体可能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对失败或不足的反应过度敏感。这种完美主义倾向会导致个体陷入不断的自我批评和焦虑中。
7.内心冲突:精神内耗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内心冲突,个体可能面临多种相互矛盾的想法、情感或价值观。这种冲突会导致个体感到困惑、不安和无法做出决定。
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陷入精神内耗?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室中级心理治疗师 潘琳玲:容易陷入精神内耗的人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性格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增加个体陷入精神内耗的风险:
1.敏感多疑:这类人对外界刺激和他人言行特别敏感,容易将他人的无意之言解读为针对自己,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和冲突。
2.内向孤僻:内向的人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导致内心的压力和情绪难以得到释放。长期的独处和自我消化容易引发精神内耗。
3.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极高,难以容忍任何瑕疵或错误。当他们无法达到自己的高标准时,会感到挫败和自责,这种持续的自我压力容易导致精神内耗。
4.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可能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引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5.过度担忧与犹豫不决:这类人常常对事情的结果过度担忧,难以做出决断。他们可能反复思考、瞻前顾后,导致在决策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而陷入精神内耗。
6.讨好心理过强:过于想要讨好别人的人,容易将自己的内心偏向看重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在内心对自己产生怀疑,将别人说出的话语成为自己内心中心,产生精神内耗。
7.高敏感人群,低自尊:这类人对于别人说出口的话会再三琢磨,有时候别人无心之言,对于这类人便成了有意为之从而产生精神内耗。他们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导致自我价值感低落。
当代青少年精神内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室中级心理治疗师 潘琳玲:
社会层面:
1.竞争加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青少年在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学校,还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媒体等各个方面,好像让青少年感觉自己必须不断努力才能保持竞争力,就会更容易陷入精神内耗。
2.信息过载: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青少年暴露在大量的信息之中,这些信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更新速度极快。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面对不断的信息轰炸和社交比较,青少年可能会感到信息过载,难以找到真实的自我,这很可能也是精神内耗的一个原因。
家庭层面:
1.过高的期望:许多家长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这种过高的期望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感到无法承受,从而引发精神内耗。
2.缺乏情感支持: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过于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种缺乏情感支持的环境可能使青少年感到孤独和无助,进而加重精神内耗。
个人因素:
1.自我认知不足: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可能会因为自我认知不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引发精神内耗。
2.反刍思维:反刍思维是指对事件消极部分的过度关注,沉溺于负面情绪不可自拔。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反刍思维中,无法自拔,从而加重精神内耗。
要怎么应对自己的精神内耗?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室中级心理治疗师 潘琳玲:
1.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精神内耗,并接受这种情绪的存在。不要试图逃避或压抑它,而是要学会与之共处。
2.学会放松和休息。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可以尝试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精神紧张。放松训练被广泛应用于减轻压力、改善焦虑情绪等。
3.培养心理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增强心理韧性
积极面对挑战:将挑战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压力源,这有助于增强心理韧性。
保持积极心态:在困难和挫折中,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问题中的积极方面。
适应变化
接受变化:生活中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学会接受变化,适应新的情况和环境。
灵活应对:在面对不可控的变化时,保持灵活和开放的心态,调整自己的计划和期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