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翠菊(右)和志愿者打包毛衣。 应磊 摄
在宁波市江北区滨江社区“慈爱编织室”,89岁的“毛衣奶奶”韩翠菊坐在一把白色塑料椅上专注地织毛衣。一双手尽管布满深深浅浅的皱纹,但动作细腻有力,左手稳稳地握着毛衣针,右手轻巧地钩回,每一次穿梭都准确无误。
正是这一双手,连续19年织了上千件毛衣,送往四川、贵州、吉林、湖南等地,温暖了当地孩子的冬天。
就在几天前,韩翠菊与社工、志愿者忙着将新织好并清洗干净的80件毛衣打包,寄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乃托镇。
初心——
“孩子们穿得暖了,我就高兴了”
在和记者交流时,韩翠菊手中的毛衣针穿梭不停。
织毛衣要从19年前说起。2005年1月,正值寒冬,韩翠菊和女儿在电视里看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穿不暖的新闻,这激发了她的爱心——含饴弄孙的年纪,她再次忙碌了起来。
“我们家里有毛线,我给他们织毛衣。”说做就做,韩翠菊亲手织了36件毛衣,让女儿章雅杰联系了需要毛衣的原江东爱心学校,并亲自送了过去。
一件件织有卡通图案的毛衣,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不过毛衣数量有限,有两个孩子因为没有分到毛衣,当场哭了鼻子。韩翠菊看在眼里,格外心疼,当即安慰孩子过几天会再送毛衣来。
打那之后,韩翠菊把闲暇时间都用来织毛衣,家中的橱柜里更是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毛线,“每次出门,总想着买点毛线,慢慢地家里越堆越多。”章雅杰说,从开始织毛衣到现在,母亲韩翠菊买了几千斤毛线。
当时,韩翠菊给自己立下“小目标”:“一星期织一件毛衣,一年就可以织50件,孩子们穿得暖了,我就高兴了。”
多年织毛衣,韩翠菊总结了一套经验:给孩子们织毛衣,要挑选质量好耐磨的羊毛线,从样式到图案,她都仔细琢磨,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为了提高织毛衣的效率,韩翠菊一般选择平针织法。“保暖是第一位的,再考虑颜色搭配。”韩翠菊说,她织的毛衣都是双层小高领,“这样一来脖子就暖和了,就像戴围巾一样。”
恒心——
“只要身体许可,就会一直织下去”
从当初织毛衣开始,一把白色塑料椅就一直伴随着韩翠菊。凌晨三四时就起床织毛衣,天亮了去晨练一小时,然后又开始织,午饭后小憩一会,之后一直“工作”到晚饭前……
这些年来,韩翠菊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作息,抓紧每分每秒织毛衣。出门坐公交车,韩翠菊会在等车间隙坐在长凳上织毛衣;去医院看病,韩翠菊在等候叫号的时候织毛衣;晚上失眠睡不着,韩翠菊便翻出毛衣织上两针——身边的朋友打趣说,织毛衣已经让韩翠菊“入了迷”。
几年前,章雅杰的朋友带团去韩国济州岛旅行,韩翠菊也去了。别人在海边看风景,她却在海边织毛衣。朋友忍不住拍了张照片发给章雅杰:“你母亲太敬业了,出来旅游都不忘这宝贝!”
还有一次,韩翠菊生病挂盐水,她居然跟护士建议,吊针可不可以挂脚上,手就可以活动织毛衣。
章雅杰打心眼里佩服母亲的毅力。“母亲是真的用心在做这件事,可以说是‘毛衣不离手’。”章雅杰说。
这些年为全国各地的孩子们织毛衣,韩翠菊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他们每年收到毛衣,会发给我照片视频,看到小朋友蹦蹦跳跳跑出来领毛衣,他们开心我也开心。”
还有不少孩子专门给韩翠菊寄来感谢信。“我非常感谢奶奶一针一线给我织毛衣,我一定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您……”“看着这些充满爱心的毛衣,我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内心的感激……”每一封信,韩翠菊都精心收藏。
“我希望能亲手把毛衣给孩子们穿上,然后看着他们走进课堂、让他们穿得暖暖的在学校快快乐乐读书。”韩翠菊说,只要身体许可,她会这样一直织下去。
善心——
“带动更多人为孩子们织毛衣”
“毛衣奶奶”的善举感染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编织爱好者自发加入爱心毛衣制作队伍,一起为孩子们织毛衣、送温暖。
以前,韩翠菊住在鄞州区东海花园社区,经常在小区楼下独自织毛衣。社区党委专门腾出空间,成立了“韩阿婆爱心作坊”,吸引了不少会织毛衣的邻居加入。
2018年,随着参与织毛衣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逐步增加,爱心作坊正式升级为工作室。当年底,团队仅用1个月时间就赶织了600条围巾,分3批送到吉林、湖南等地的小朋友手中。
不少爱心企业和个人也纷纷加入捐赠行列。东海花园社区负责人表示,有家本地企业每年都向工作室捐赠编织物料,也有公益组织每年协助工作室对接山区学校、负责寄送事项等,还有各地爱心人士累计寄来600多斤毛线。
几年前,韩翠菊搬家到江北区庄桥街道滨江社区,又带动了附近居民和志愿者投身温暖行动。2020年,她所在的楼宇众筹改造一楼架空层。大家一致决定,把其中采光最好的一间房留给韩翠菊,以此为场地成立了“慈爱编织室”。
在韩翠菊带动下,社区、党员、物业等多方力量共同运营维护“慈爱编织室”,目前已经吸纳30余人。她们从“毛衣奶奶”手中接过爱的接力棒,一起为孩子们织毛衣。
走进“慈爱编织室”,各种颜色的毛衣毛线涌入眼帘。左手边靠墙的一大面衣柜中,满满当当存放着五颜六色的毛衣;右手边的小衣柜里,则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彩色毛线团。
韩翠菊打开存放毛衣的柜子,里侧贴着的便笺纸上写着爱心编织者的名字,光一边的衣柜就有近10张这样的贴纸。
这两年,韩翠菊和刚退休的侄女韩佩芬开启“流水线”作业。韩佩芬负责毛衣主体部分的编织,韩翠菊则根据花色配上相应的领子和袖子。“这样一来,效率就高了,我俩一般四五天就能完成一件毛衣。”和侄女搭档工作,韩翠菊也希望韩佩芬把织毛衣这项事业传承下去。
又一个冬天即将到来,“毛衣奶奶”韩翠菊的温暖也将如期而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