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解锁“流量密码” 温州龙湾800岁老街焕新“出圈”

字体:
—2025—
02/02
09:01:16
2025-02-02 09:01:1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兴

  △《年味龙湾》 视频由温州市龙湾区委宣传部提供

  大年初三下午,我回到温州龙湾老家,心心念念的一件事便是去新晋“网红”打卡地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过一个富有龙湾特色的“非遗中国年”。

  “可以了,可以了,不要再往上加了!”当晚,寺前街北头桥广场上,中间是杂技演员稳稳地将椅子叠到一层楼多高,不时做出倒立动作,外围是里三圈外三圈的游客,大家直呼“太惊险、太刺激了”,除了为演员捏一把汗、送上热烈掌声外,还不时劝阻他别太“冒险”了。

  春节期间,寺前街张灯结彩、好戏连连,杂技杂耍、曲艺演出、游船演绎等各种非遗节目轮番上演,新年好物、非遗手作、地道美食应有尽有,让我大饱眼福、耳福、口福。

  寺前街北头桥广场的杂技杂耍表演现场。 王兴摄

  从“看景”到“入景”

  主打沉浸式体验

  寺前街位于龙湾区核心地带永中街道辖区,是一条长384米、宽4至6米的古街,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时的寺前街,与温州五马街、梧田老街、瞿溪老街齐名,是“三十六行俱全”的繁华商业街,也是永嘉盐场起源地的重要文化符号。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盐场之一,永嘉盐场知名度很高,所以龙湾中心区域一带的居民至今习惯称自己为永嘉场人或永强人,而且这里的永强方言独具特色。

  寺前街店铺林立,是我童年时常随家人去购物的地方。如今,漫步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或在街区感受古风歌舞的魅力,或品尝地道的传统美食……儿时的记忆仍历历在目。

  寺前街夜景。 王兴摄

  傍晚时分,万盏彩灯点亮,非遗拼字龙灯穿梭于街区,忽而为龙,忽而为字,变换万千;水上飞人遇上火壶,烈火于空中腾飞,挥舞出炽热的风暴;非遗杂技的匠人们则使出令人惊呼的看家本领,主打妙趣横生的沉浸式体验。

  水上火壶表演。 王兴摄

  街区保留着古运河码头、吴佐卿(民国工业大亨)鱼咸行、百年馄饨老店等古民居建筑群、张氏族古民居群,有的被改建成街史馆、方言馆等历史场馆。

  走进街史馆,门牌墙上的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招牌墙上的30多家百年商号,见证了街区曾经的繁荣。

  方言馆是街区的一张“金名片”。在这里,除了能了解“魔鬼语言”温州话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外,还能亲身感受瓯语“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奇特魅力。

  游客在方言馆感受温州话“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奇特魅力。 王兴摄

  寺前街北口的“百年馄饨”老店是当地人情有独钟的美食。馄饨皮要手工敲,馅料必须是猪肉,配菜有七味……厨房里,第四代传承人娄田真正忙碌着,他自豪地说,尽管每日食客络绎不绝,但制作的功夫一点不能少,一锅汤只煮一碗馄饨,生意再好也不破例。

  非遗拼字龙灯巡游。 龙湾文旅体投资发展集团供图

  来到盐文化广场,温州鼓词名家在牛筋琴清脆声响的伴奏下,将历史典故娓娓道来,演绎得身临其境。南花头广场上,一边的悠悠筝鸣声还未消散,另一边则响起热辣的电音风潮,游客们和着旋律、哼着节奏,陶醉于新春的音乐狂欢。

  温州传统非遗鼓词表演。 龙湾文旅体投资发展集团供图

  焕新亮相即成“网红”

  凸显“禧”文化

  当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生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你可能想象不到,就在几年前,‌寺前街的面貌甚至可以用破旧来形容。出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更新的需求,2022年9月,龙湾区启动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工程,所有建筑统一外立面,兼顾历史厚重感与市井烟火味,保留时代风味。

  经过2年改造提升,2024年国庆,寺前街以“中国禧街”身份焕新开街,成为日均客流量超10万的网红街,无数游客慕名到访,寻找永嘉场的历史记忆和绵绵乡愁。

  △《寺前街十二时辰》 视频由温州市龙湾区委宣传部提供

  “寺前街开街以来持续保持高热度,其‘流量密码’在于老建筑、老文化符号保留得比较好。”寺前街改造专班特聘专家姜文华告诉记者,北头桥的明清建筑群、南头湾的民国建筑群,都是游客必打卡的地段。而且,千百年来永嘉场人每当家中有喜事,都会去寺前街转转,置办一些物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禧”文化。

  在永嘉场传统文化中,人生共有八个重要喜庆时刻,分别是“庆生、入泮、弱冠、登仕、冠婚、置业、寿庆、善终”,合称“人生八禧”。比如,冠婚是结婚的意思,古时候结婚要准备很多嫁妆,新娘戴凤冠、新郎戴簪花礼帽,还要坐花轿,既喜庆又壮观。这些习俗,都能在八禧馆里沉浸式体验。

  宋式迎亲接禧表演。 龙湾文旅体投资发展集团供图

  “网红”如何变“长红”

  主打街区文化IP

  江国勇从事手作饰品生意,他在“江湖市集”租了一个摊位,希望能接住这些“泼天流量”。“每次出摊前,我们都会在主题氛围营造、新品研发等方面下足功夫。”江国勇对摊位运营充满信心。

  “深入挖掘传承好本土传统文化外,持续培育年轻人喜爱的消费商圈,是‘网红’街区保持‘长红’的关键。”姜文华介绍说,寺前老街的承载力毕竟有限,当地会在做好传统街区保护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业态。

  作为“人生八禧”采买地、八禧民俗体验地以及市井烟火聚集地,这里集结了礼仪策划、汉服旗袍、婚纱珠宝等众多婚庆品牌,并创新打造了八禧馆、禧市等场景,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八禧”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这里,火锅、奶茶、桂花糕、杏仁腐、糖水铺……各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其间,不乏永强麻花、江湖书场、杏仁腐糖探等本土特色餐饮品牌,也有“霸王茶姬”“川渝大掌柜”等国内各业态头部一线品牌。

  非遗杂技杂耍表演。 龙湾文旅体投资发展集团供图

  “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深化街区文化内核。”龙湾文旅体投资发展集团监事会主席王鹏告诉记者,当地将利用现有的广场、沿河、戏台、水系资源,持续孵化禧文化业态祈福互动、戏台老茶馆、特色互动型摄影、脱口秀演艺剧场等街区文化消费场景。同时,以“中国禧街”八禧文化为核心,在与游客互动中以动漫形式进一步打造“阿寺”文化IP,讲好阿寺江湖故事。

  我不禁感叹,这里的门店临街是门市,后巷小桥流水,仿佛百年前“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的街巷盛景重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老街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如今,漫步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或在街区感受古风歌舞的魅力,或品尝地道的传统美食……儿时的记忆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