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一个赞而已,何必太在意

字体:
—2025—
08/02
14:37:46
2025-08-02 14:37:46 来源:浙江宣传

  “朋友圈被‘跳赞’,玻璃心碎了”“为什么跳我”“你不给我点,我也不给你点”……朋友圈的“跳赞”行为,总能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这里说的“跳赞”,是指在同一件事情上,一个人给共同好友发的朋友圈其他人都点赞了,唯独跳过某个人不点赞的行为。有人觉得,这可能只是偶然,不必过多在意;有人表示,被朋友“跳赞”难免会难过,甚至开始自我怀疑;也有人认为,“跳赞”就是因为看不惯、嫉妒对方。

  面对被“跳赞”,为什么有时会“想太多”?如何摆脱因此产生的困扰?

  一

  有网友说,自己会给这几类朋友点赞:平时和自己有互动的,算是礼尚往来;碰着大喜事也会用点赞的方式来表达祝福;点赞别人发的自拍,因为觉得对方需要被赞美。而从没和自己互动过的,基本不会点赞对方,同时,会讨厌那些曾经“跳赞”自己的好友

  可能有人觉得这会不会偏敏感了。但事实上,发现自己被“跳赞”,尤其还是被自认为关系不一般的朋友“跳赞”,心里会有些五味杂陈,这是可以理解的。

  明明大家关系都差不多,偏偏自己被区别对待了。社交平台上对“跳赞”的讨论中,有网友谈起自己的经历:“大家一个寝室一起出去玩,回来都发了朋友圈,其他室友都互相点赞了,唯独没有给我点,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碰上这种情况,难免会多想,“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还是我被屏蔽了”……于是一些情绪开始蔓延,有人还会怀疑自己被排斥了。

  明明每次都给人家点赞,偏偏人家不“回赞”。平时浏览朋友圈,都像“批奏折”似地挨个点赞、评论,但轮到自己发了,自己总是点赞的好友却一个个“玩消失”,就是不给自己点,让人感到“不爽”。有人说,朋友圈点赞也透露着人情世故,“互赞”是一种礼貌的回应,期待礼尚往来并不过分,但有时就是这种小小的期待,落空时让人难受。

  明明生活中相处得挺好,偏偏朋友圈变冷淡。部分网友表示,自认为私下关系要好的朋友、同学、同事发了朋友圈,自己总是第一时间点赞,但他们却从来不给自己点赞,还经常“跳赞”。回想自己待他们都挺真诚,平时也保持联系,不免疑惑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他们,或是交流中哪里让人不舒服了?严重的还会思考起他们对自己到底是真心相待还是虚情假意。

  在这些复杂情绪的交织干扰下,有人发朋友圈开始变得格外谨慎,生怕自己精心设计发出的动态又被那些在意的人“跳赞”;或是开始“记仇”,索性把之前给那些“跳赞”者点过的赞一一撤回;甚至干脆“弃疗”,直接关闭朋友圈,以此作为一种逃避和抗议的方式。

图片

图源:“青春浙江”微信公众号

  二

  即使明白“一人难顺百人意,百人难顺一人心”的道理,许多人为什么还是会因被“跳赞”而困扰甚至抓狂呢?

  或许是把点赞与否当成了衡量关系亲疏的标尺。有一种说法是,朋友圈点赞可以直接简单地表达对朋友的关注与支持,互相点赞多,证明“友谊的小船”越牢固,反之则是“越塑料”。在这种理解下,有人发现自己被某个朋友“跳赞”了,就开始怀疑对方是否与自己产生了嫌隙:“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会不会有被背刺的可能?”如果发现自己“漏赞”了某位关系尚可的好友,也会赶紧“补赞”,以防“跳赞”成为朋友之间的隔阂。

  或许是把点赞量等同于判断自身人缘好坏的指标。不少人认为,微信好友在朋友圈点赞、评论的活跃度,往往能看出人缘好坏。发布朋友圈后,点赞和评论的人越多,说明受人欢迎;若互动寥寥,或许就说明人缘疏淡。在这种想法之下,一些人就会特别在意朋友圈的点赞量、评论数,要是被“跳赞”,就觉得自己被朋友圈“冷暴力”了。有网友自嘲,“一发朋友圈才知道自己人缘有多差”。

  也或许是把“跳赞”视为别人对自己的否定。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常常通过他人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被认同时会得到满足和快乐,而被否定就会感到难受。朋友圈作为熟人社交产品,不像一些内容类平台设置了“踩”“不感兴趣”等功能,只有点赞和评论两个动作。因此,“跳赞”就会间接被视为他人对自己的否定。有些人接收到这种负面反馈后,会开始担心内耗,或是自怨自艾,认为自己人缘不好。

  三

  有没有被“跳赞”,其实大致可以从频率上来判断。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没给你点赞,那可能是遗漏了。但要是大家在同一时间段发布差不多的内容,你的好友跳过你给别人点赞,而且不是一次两次,那的确可能是被“跳赞”了。

  可即便如此,那又如何?各花入各眼,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点赞或“跳赞”而自乱心绪。对于朋友圈被“跳赞”而引发的心理负担,或可从这些方面应对。

  放宽心态,一个赞而已,别太过在意。朋友圈是表达自我的空间,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点赞与否,也不必给一个赞赋予太多含义,他人的点赞代表的可能是肯定、赞美,也可能是你来我往的一种礼节性表达,还有可能只是“有赞必点”之人的“已阅”。遇到故意“跳赞”的情况,也大可不必陷入内耗,坦然接受就好,无需为他人的一个动作而伤害自己,也没有必要为自己跳过某个好友的赞而感到有负担。

  回归分享记录生活的初衷,给足自己情绪价值。很多人对被“跳赞”的关注,可能源于内心对获得他人认可的渴望。其实,发朋友圈是记录生活动人瞬间的一种“仪式感”,而不是为了证明“我过得不比别人差”,也不是为了获得“点赞之交”的友情,更不是以此作为审判自己人缘、人品的标准。或许,当我们多年后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回味曾经或欢乐或悲伤、或甜蜜或辛酸的点点滴滴,这才是朋友圈更大的意义。正如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所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与其关注虚无缥缈的赞,不如在意实实在在的友谊。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真正的友谊是不需要靠小小的一个赞来证明和维持的。每次都点赞或者回头“补赞”的人可能的确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身边彼此真诚相待的人。

  平时不妨多和朋友在线下相处,比如面对面交流,或是打个电话、发条信息,互相分享生活近况;也可以试试“零糖社交”,珍惜那些真正关心、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告别各种社交平台的“电子”点赞,不过度纠结于虚拟世界的互动,与朋友在可知可感的情境里畅快地分享和交流。

  当然,如果你真的对“老朋友”的频繁“跳赞”感到困扰,不妨大问问原因,而不是自己暗自揣摩甚至内耗。要相信沟通能解决问题,且是有效的方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