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送烈士“回家”,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逢”

字体:
—2025—
02/14
09:03:00
2025-02-14 09:03:00 来源:金华新闻网 记者 季俊磊

  新年春伊始,义乌市大陈镇溪后村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阔别家乡七八十年的抗战英雄魂归故里。村里十几名大中小学生特意赶到现场,瞻仰烈士画像,感悟红色力量。“以前不知道村里有这么多抗战英雄,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溪后村大三学生楼丰平说。

  “这次回家的是贾志诚烈士和傅红德烈士,他们都是抗日武装坚勇大队成员。”“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和东阳市巍山镇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安徽师范大学为烈士画像志愿者,一起带着烈士的画像走进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在举行简单却不失庄重的仪式后,亲手将它们送到烈属的手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逢”……

  他们都是英雄

  贾志诚原是浦江人,从小聪明好学,对先进思想尤为关注。“听我母亲说,舅舅念书成绩很好,每年都能拿回奖状。”贾志诚的外甥王伟民说,当时家里穷,全家人从浦江一路讨饭到义乌大陈镇楂林一村。即便如此,贾志诚也从未荒废学业,当地学校因他成绩优异提供免费入学。

  贾志诚16岁完成学业被聘往义乌市大陈镇马畈村教书,当年便入了党。3年后,贾志诚在诸义东边区加入抗日武装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坚勇大队,主要在楂林一带活动。楂林地处义乌市东北部,四面环山,鸽溪、八都溪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自1943年创建坚勇大队开始,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在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

  加入坚勇大队不久,贾志诚便参加了夜战荷里塘战斗,首战告捷。1943年8月20日晚,贾志诚和战友们绕过楂林镇区,潜入楂林后山,在我军“缴枪不杀”的命令下,伪军分队长潘水法及下属全部投降,并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3挺、木壳枪1支及子弹、手榴弹一批。除此之外,他还参加过奇袭军需库、智取飞凤山、粉碎“六县围剿”等战役,用热血铸就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

  抗战胜利后,贾志诚随大部队北上,曾转战苏南、浙东、苏北、山东等地。“贾志诚牺牲时在20军60师,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叶庆华在阅读20军《军史》第六章第一节时发现,其中所记载的时间、地点、部队番号和贾志诚烈士牺牲时的信息高度吻合。然而英魂埋骨何处,至今依然是个谜。

  同为坚勇大队成员的傅红德烈士,牺牲时间还要更早些。“爷爷家里是做生意的,家里生活条件不错,原本继承家业可以衣食无忧。起初父亲要去当兵家里不同意,但他留下一封书信就偷偷跑出去了。”傅红德的儿子傅福根说,当时母亲肚子里已经怀了他,父亲却再也听不到这个好消息了。1944年,傅红德牺牲在嵊县苦竹溪战斗中。

  “80多年前的这场战斗,发生在中共抗日武装刚从最困难处境中走出来的时期。”义乌市新四军研究会相关负责人介绍,1944年1月8日,金萧支队正式列入新四军战斗序列,金萧地区抗日斗争进入新阶段。1月20日,杨思一、蔡群帆、钟发宗等率金萧支队自诸暨黄家店出发,随纵队队部行动,参加嵊县苦竹溪战斗,傅红德等3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傅红德牺牲后,家属只收到《烈士证明书》,却不知烈士埋骨何处

  2021年冬,在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嵊州市退伍军人事务局、义乌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义乌市退伍军人事务局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傅福根找到竹溪村的老支书、守墓人张仲华,最终如愿找到傅红德烈士的坟冢和遗骸。“他们都是英雄,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负责人楼正有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有20多位楂林地区的坚勇大队战士为国捐躯。

  用画像“团聚”

  贾志诚牺牲时年仅23岁,尚未成家,也没有留下任何照片、遗物。王伟民的母亲贾金钗是贾志诚的大姐,每逢清明、冬至她都会给弟弟烧纸钱,一边烧一边流泪:“弟弟你在哪里?”

  “母亲临终时还在念着舅舅,握着我的手,让我一定要把舅舅找回来。”王伟民曾托人多方打听,但人海茫茫,始终杳无音信。他说,此次贾志诚烈士画像是通过他转述母亲生前对舅舅的印象绘制的。为了完成这幅画像,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金菁在画架前工作了20多个小时。

  为了尽可能地呈现贾志诚烈士的音容笑貌,金菁曾三度易稿,在下巴、眼睛、眉毛等处细细修改。“我的太爷爷、爷爷和父亲都当过兵,军人让人尊敬,烈士更让人崇敬。”金菁是金东区人,2022年在新生群里看到“为烈士送画像”活动后第一时间加入其中。她说,希望今后能帮助更多烈士“回家”,为烈属圆“团圆梦”

  “多年来,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与烈士‘相遇’。很多烈士牺牲时连照片都没留下,他们后代数十年无处寄托思念。”叶庆华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全国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烈士家属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她,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们通过一次次沟通、查阅史料,在一笔一画中“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谢学生们不仅让青年一代看清烈士模样,还让烈士后代圆了‘再看一眼父辈、祖辈’的愿望”。

  “像!和我真像!爸爸,我终于见到你了!”当天,傅福根一早就守在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见到志愿者团队一行,急忙迎上前来。看见父亲画像,他一遍遍抚摸着画像上父亲的年轻面庞,长达80多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喷涌而出。一旁,送烈士“回家”的志愿者们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一张烈士画像是跨越时空的相见,是点亮家属等待的灯。我们希望让更多烈士被人记住,让烈士精神传承下去。”金菁说,希望不断有志愿者加入为烈士寻亲的队伍,帮助更多的烈士“回家”,完成一场又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团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烈士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新年春伊始,义乌市大陈镇溪后村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阔别家乡七八十年的抗战英雄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