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红船观察丨嘉兴,且以诗意共远方

字体:
—2025—
03/19
15:00:34
2025-03-19 15:00:34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雨红

  如今的嘉兴,尽现风华绝代之姿。

  7000年前,“江南文化之源” 马家浜文化在这里孕育;2500年前,一地之名嘉兴被载入史册;1700多年前,一座子城拔地而起。

  在这里,红船精神在传承与弘扬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在这里,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在这里,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托举起最璀璨的文化星空……

  3月19日,嘉兴召开传承弘扬“两个文化”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动员部署会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聚焦“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把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细处。

  嘉兴文化长河流淌不息,滋养着一代代嘉兴儿女,熔铸成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嘉兴底气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流向更高、更远处?

  文化强市底气何来

  初春,嘉兴南湖,阳光照耀下的红船熠熠生辉。

  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红船。

  谈及红船,嘉兴人言语中总是透着自豪。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嘉兴这片土地刻上了永不磨灭的红色烙印。红船精神,已成为嘉兴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强大而恒久的动力。

  作为红船起航地,嘉兴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如今,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红船精神研究院等一批红色地标拔地而起;“重走一大路”、“南湖·1921”等红色旅游线路备受青睐;红色主题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鲜明的红船精神,是嘉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也是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优势所在、最深沉的力量所在。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工作,外出调研第一站就来到嘉兴,指出嘉兴“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

  “两个文化”如水利万物,浇灌了嘉兴的“根”与“魂”,嘉兴也如水之澎湃,激扬起“两个文化”的“浪”与“潮”。

  塑就嘉兴城市气质的,不仅有“硬核”的精神内涵,也有充满“文气”的柔软。

  过去一年,嘉兴打响“金庸故里·‘醉’美江湖”品牌,端午民俗文化节、乌镇戏剧节、西塘汉服文化周火热出圈,“中国古镇看嘉兴”金名片持续擦亮,海宁盐官潮乐之城等重大文旅项目建成运营。

  还有一波丰硕的创作成果:比如参与制作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相关文艺作品入选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科幻最高奖第35届银河奖以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提名;《百年蝶变》《淬炼》《秦山里的中国》等长篇报告文学成功出版。

  “江南人文荟萃地,千秋英才从此来。”2003年10月,金庸先生回母校浙江嘉兴一中时,题下这样一副字,道出了嘉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的确,写下荡气回肠江湖故事的金庸从此来,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茅盾从此来,中国现代新诗奠基人之一的徐志摩也从此来。嘉兴,有着全国人民从教科书上就能领略到的底蕴。

  嘉兴的文化自信,还来源于不断扩大的国际“朋友圈”。以艺术、音乐、美食为桥梁全球“圈粉”,“以文促贸,以贸促投”等多元产业合作日渐成型,嘉兴的“国际范”、开放包容的氛围日益浓厚。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让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也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

  向更高更远处流淌

  高水平文化强市之“高”,具有可感受、可衡量、可评价的目标内涵。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提出红船精神20周年。为此,嘉兴锚定建成“五个新高地”,加快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

  越过高峰,另一峰在不远处。文化建设从大到强,需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重落子。“文化+”或许能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多个维度,催生出新的火花。

  首先是“文化+科技”。当前,科技渗入文化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关键变量。

  在嘉兴,不断涌现的科技企业瞄准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掌握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一项项国内空白。嘉兴还将继续布局“人工智能+文化”新型产业,引育一批文化信息、网络视听、智能穿戴等链主型文化企业,力争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收占比达60%以上。

  其次是“文化+旅游”。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二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最明显的变化,是“没有夜生活”的嘉兴变了。嘉兴在丰富夜经济业态的同时,持续擦亮古镇金名片、盘活全域资源。2024年,嘉兴全域接待过夜游客4730万人次,同比增长26.6%,增幅相当可观。

  可以期待的是,嘉兴正积极引进大型体育赛事和演唱会,推动丝绸、粽子、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并打造“外国人游嘉兴”精品线路和体验产品,力争实现全域旅游人次超1亿。

  最后是“文化+民生”。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发展成果也由人民共享。

  泡在图书馆、走进文化馆、漫步博物馆、徜徉美术馆……如今,走进文化场馆成为越来越多嘉兴人推崇的一种文化休闲方式。

  今年1月1日,全国首部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这是嘉兴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突破。《条例》共25条,从政府责任、部门职责、服务设施、服务供给、社会参与、激励保障等方面对嘉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进行了规定,且以“均衡发展”为此次立法的主题,可谓寓意非凡。

  在“两个文化”牵引下,嘉兴的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开始交织裂变新生。它们也共同构筑起一个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让来往于这座城市人们,都能身有所憩、心有所寄。

  文与产“双向奔赴”

  文化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当它与旅游、产业、艺术等跨界融合,便有了传承的载体,激发出经济新动能。

  去年9月,一座以“音乐”为文化内核的盐官古城·潮乐之城部分建成开放。5个多月来,项目累计接待游客65.26万人次,为海宁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也为“中国古镇看嘉兴”增添了又一闪亮名片;

  在秀洲,“耳朵经济”正蓬勃发展。喜马拉雅、七牛云、腾讯音乐等先后落子,竞逐有声书、相声、广播剧、知识付费等数字文化产业新赛道。2024年,秀洲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9.9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居全市第二;

  嘉兴九州文化则扛起“文化出海”大旗,日均有十余部中国微短剧在泰国、日本、美国等多国同步上线,企业目前的海外平台,在全球覆盖了230多个多家和地区,累计下载量超1亿。

  文化的力量,助推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GDP7569.53亿元,较上年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2920.15亿元,同比增长7.1%;新增“小巨人”企业51家,累计培育203家,列全国城市第19位、设区市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保持浙江省首位……

  当前,嘉兴文化建设已进入深度拓展、广度延伸、力度加大、效度提升的阶段。我们要立足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放大格局、放宽视野、放眼长远,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既是使命召唤,也是群众期盼,更是时代要求。

  在新的时代课题下,嘉兴聚焦重点、久久为功,奋力让嘉兴的文化长河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这些“小目标”,嘉兴已立下——

  比如,为既赢“流量”又引“留量”,嘉兴将推出一群馆、一座阁、一批奖、一本书、一个展、一部片,吸引更多文化爱好者来嘉兴“打卡”;

  为增强内生驱动力和产业竞争力,嘉兴将繁荣主城区文旅业态,加强文旅资源整合和运营能力,积极引进大型体育赛事和演唱会,大力培育夜间经济;

  为进一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嘉兴力争到2027年建成100个以上省级人文乡村,并让农民群众当主角、站C位,办好“村晚”“村运”“村K”“村BA””等活动。

  文化是一个地方展示形象的“封面”、对外交流的“名片”,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魅力在于拥有近悦远来的吸引力。要坚持对内出成果、对外多发声,讲好嘉兴故事、传扬嘉兴美名,让人从一念喜欢到一直认同,从一次来过到一生难忘。

  我们期待,嘉兴以文铸魂,且以诗意共远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嘉兴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