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已从“看海”的调侃演变为威胁公众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
从地铁站被洪水淹没的紧急撤离,到地下车库因积水困住车辆的惊险瞬间,每一次内涝灾害都在警示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掌握科学的逃生知识远比单纯的勇气更重要。
8月13日下午,杭州市临平区消防救援大队在侣行(杭州)基地进行了两场还原真实内涝场景的安全演练。潮新闻记者亲身体验在城市内涝的险境中如何自救。
消防员正在走向地下试验区。记者 杨晓轩 摄
地下逃生
选斜坡还是台阶?
实验从地铁站的模拟场景开始。
眼前的空间不算宽敞,300多平米的地下空间,左侧是一条宽阔的斜坡,右侧是一排整齐的台阶。“如果突然涌入大量积水,你会往哪跑?”侣行(杭州)基地总教官球球的问题让我们下意识看向斜坡。
它看起来更开阔,似乎能更快逃生。这正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却藏着致命误区。
实验开始了,随着水流从斜坡顶端奔涌而下,记者立刻感受到了内涝灾害的威力。冰冷的水瞬间漫过膝盖,冲击力让身体开始摇晃,脚下的地面变得湿滑难行。
“水流速度一旦超过3米每秒,成年人根本站不稳。”教官的声音在水流声中响起。在消防队员的带领下记者拉起救援绳试着在斜坡上迈步,却感觉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往后拖拽,稍不注意就有摔倒的风险。好不容易在水流的冲击力下艰难爬上斜坡顶端,早已气喘吁吁、浑身湿透。
体验了一把斜坡逃生的惊险后,教官指着汹涌的水流开始解释为何真实内涝中台阶才是生路。
被淹没的斜坡。记者 杨晓轩 摄
台阶的每一级都是水平平面,洪水冲击时,台阶垂直面会形成回旋阻力,大幅减缓流速;而斜坡的水流会形成持续冲击力,时刻“推搡”逃生者,极易导致重心失控。
真实的地下车库或地铁站往往有两三千平米。若在斜坡上被冲倒,人会像漂浮物一样被水流直接卷向空旷的中心区域,周围没有任何能扒住停下的地方,根本难以逃生。而台阶不同,它的结构本身和沿途的墙体、扶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撑点。只要抓牢这些地方,就能稳住身体,一步步向上撤离。
地下求生
10厘米空气层是最后的希望
当洪水持续上涨、逃生通道被阻断时,地下空间的求生关键就变成了寻找可存活的空间。
在地下实验区,狭小的环境里弥漫着压抑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大家在水下求生时记得寻找天花板和墙壁的交界处。”教官指着头顶提醒,当洪水来临时,即使水位几乎触顶,这里空间的最高处仍留有一道10~20厘米的缝隙。
“这就是封闭空间形成的气腔,是被困时能呼吸的地方。”教官解释道,封闭空间内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后,顶部会留存部分空气,这层空气就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在国内一些真实内涝救援中,正是这样的空气层为被困者争取了等待救援的宝贵时间。
除了关注气腔,空间里的消防管道也是重要的求生依托。这些管道固定在墙体上,稳定性强,被困者可以扒住管道保持身体漂浮或站立,避免被水流冲走。多人同时被困时,还能借助管道形成互助体系,互相支撑减少体力消耗。
准备进行实验。记者 杨晓轩 摄
但教官反复强调,此时绝对不能尝试游泳逃生。突然涌入的积水并非平静的水体,里面混杂着泥沙、杂物甚至尖锐物体,流速带来的冲击力足以将人卷向危险区域。更重要的是,积水可能携带有毒物质,浑浊的水质也会阻碍视线,导致磕碰受伤。盲目游动只会加速体力流失,增加遇险风险。
在地下空间求生,核心是保持冷静。找到气腔维持呼吸,借助固定物体稳定身体,等待专业救援,这才是科学的求生之道。
杭州消防联合潮新闻发出提醒:遇到极端降雨天气,尽快远离地下空间,到地势高的区域躲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