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把坚韧刻进岁月年轮的黄明兰:用爱和坚守扛起风雨家庭

字体:
—2025—
09/03
09:04:37
2025-09-03 09:04:37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董吉妮 实习生 张含

  虽然经历种种磨难,但黄明兰仍对生活充满感恩。

  温州网讯 在永嘉县乌牛镇大樟村,黄明兰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一个普通农妇的身份,而是“孝”与“韧”的象征。从云南楚雄远嫁到浙南山村,她用37年时间,以难以想象的坚韧,先后照料三代病弱的亲人,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为风雨飘摇的家庭点亮微光,也将中华民族最朴实的孝道,刻进岁月的年轮。  

  柔弱双肩扛起苦难之家

  23岁的那个春天,黄明兰牵着两岁女儿的小手,走进了大樟村最寒酸的余家院门。“既来之,则安之。再苦再累,日子总得过下去。”这句朴素的誓言,成为她最初也是始终的信念。生活的重锤随即无情落下:病入膏肓的公公,双腿常年溃烂腥脓,腐臭难闻;耄耋病弱的爷爷,如同风中残烛;羸弱少力的丈夫,撑不起家庭的天空。这个年轻的“外来媳”,没有迟疑,将三代人的苦难一并扛起,瘦弱的肩膀成了全家唯一的支点。

  公公的烂脚病日复一日地折磨着他。黄明兰散尽微薄积蓄求医问药,却始终不见痊愈的曙光。于是,跪地侍奉,成了她长达二十六年的必修课。日复一日,她俯身低首,为老人擦洗腐肉、按压脓疮,常跪地直至双腿麻木失去知觉。“一按就得半个钟头以上,不敢松劲啊。”这沙哑的回忆里,浸透了岁月的艰辛与执着。与此同时,爷爷亦卧病8年,是她亲手一勺饭、一口汤,照料至老人安然合上双眼。

  然而,命运的狰狞远超想象。正值壮年的丈夫陡然被“肺癌”的阴霾吞噬,家中唯一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为救丈夫,为养儿女,黄明兰咬紧牙关做出了“掏心掏肺”的决定:当起了“带娃娘”,用每月微薄的300元收入,支撑风雨飘摇的家。即使她拼尽全力,耗尽心血,三年日夜煎熬后,死神还是无情地带走了她的爱人。那个长夜,痛入骨髓的泪水渗入心田。但天一亮,她便抹去泪痕,目光淬火般坚毅:“必须活下去!为孩子们,撑下去!”

  她唤远在云南的胞弟前来相助,共同耕种责任田,打理茶山。命运之神却再次翻起无情的面孔——2015年,弟弟竟在茶山上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茶田。

  接连而至的生死离别,足以碾碎最刚强的灵魂。但黄明兰,站起来了!她独自背起沉重的背篓,伴着日出而作,耕耘那片赖以生存的茶田,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锄一镐,将膝下的一双儿女拉扯成人。

  病魔缠身仍笑对人生

  在儿子余士光的记忆画卷里,母亲总是朝出暮归。那四亩翠绿的茶田,曾是这个家庭赖以活命的唯一指望。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采茶时节,黄明兰凌晨五点起床,为一家老小张罗早饭,旋即隐入茶林。弯腰、采撷、装篓……机械的动作,她每日要重复完成百上千次。烈日的炙烤榨干身体的盐分,长年的超负荷劳作,让她味蕾偏向了浓盐重腌的滋味。这无奈的选择和经年的透支,悄然在健康的堤坝上掘开深壑。

  “妈妈年轻时像山里的百灵鸟,歌声又亮又脆,响彻整个山村。”提起母亲昔日的模样,余士光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不错,这位外乡嫁入的新妇,凭借惊人的聪颖,仅用三个月便听懂了艰涩的温州方言,成了村里口口相传的“百灵鸟”。

  生活的重担终究压弯了腰,也夺走了歌声。2013年,脑梗突袭,她常感天旋地转,呕吐不止,记忆大幅衰退,行走都举步维艰。随之而来的是听力断崖式下滑,曾经快人快语、爽朗健谈的她,渐渐沉寂在无声的孤独里。

  命运的打击却没有停歇。2021年,无情的诊断书再次降临:尿毒症。从此,她的生命与冰冷的腹膜透析液紧紧捆绑。“我这里(指着肚子右侧)插着导管呢,一天换四次药,是它的命门。”她平静地解释,手指划过颜色异常的小腿,“若离了这药,顶多挨过三个月……可现在,我知足。日子好过了,儿女都孝顺着呢!”63岁的脸庞刻满风霜,但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打不垮的坚强和对生活的感恩。

  迟到的暖阳,终于拨云见光,眷顾了这位被苦难磋磨了半生的女性。在政策帮扶和多方关怀下,她告别了破败的老屋,搬进了亮堂的新房。而最慰藉心灵的暖流,源于当年那个捧着米糊罐的稚嫩孩童——儿子余士光,如今正用乌鸦反哺般的赤诚孝心,回馈着那位燃尽自己点亮家灯的伟大母亲。

  “妈妈的心,装得下全家,容得下全村,唯独忘了她自己。”余士光身上流淌着与母亲相似的乐观,“我每月拿出一半的工钱孝敬娘亲,从不觉负担。妈妈咬着牙带着我们蹚过那些最难的日子,我如今奉养她终老,这不仅是报恩,更是她教给我的做人道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坚守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从云南楚雄远嫁到浙南山村,她用37年时间,以难以想象的坚韧,先后照料三代病弱的亲人,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为风雨飘摇的家庭点亮微光,也将中华民族最朴实的孝道,刻进岁月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