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全国首部!地方反诈法规来了

字体:
—2025—
09/28
19:28:20
2025-09-28 19:28:20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蒋欣如 王逸群

  在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的今天,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悬挂在数字社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公安部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73.9万起,为人民群众挽回大量损失。

  9月28日,浙江举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办法》新闻发布会。该《办法》是全国首部反诈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将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国家已有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何一个省还要出台反电诈的地方性法规?《办法》的出台,能够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又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图源浙江发布

  浙江出台地方性法规的用意何在?

  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办法》,是因为现实需求。

  浙江的经济活跃度高,网民数量占比也很高,这两点都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决定性因素。去年,浙江电诈案件受理数、损失数和重大案件数同比下降,今年以来又同比分别下降11.98%、37.78%和65.85%。即便如此,反电诈形势依然严峻,是浙江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将《办法》出台的必要性总结为三方面原因。

  首先,2022年国家出台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有力法律支撑。但部分规定较为原则,再加上电诈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持续增强,难免出现滞后性。因此,需要结合上位法和地方实际出台实施办法,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的功能。

  其次,反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金融、通信、互联网等多个行业领域,也关联各级政府各部门。跟诈骗分子较量必须争分夺秒,如果没有压实各方责任,反诈成效将大打折扣。因此,需要通过《办法》进一步厘清各方职责、压实监管责任,切实凝聚合力。

  此外,近年来,浙江在和电诈犯罪分子的斗智斗勇中,也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这些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有的需要立法提供法治依据,还有的需要以法规形式固化下来、推广开来。

  被反电诈误伤,记住这个号码

  在二手平台出售奢侈品手表后银行卡被冻结,原因是交易款涉及诈骗案件;某地花店按顾客要求用人民币做花束,意外卷入洗钱风波……强有力的执法手段能及时阻断犯罪分子隐匿踪迹、转移赃款的路径,但执法过程中难免出现误伤,给一些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办法》倡导坚持精准防治,要求处理好有效打击治理与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执法界限,也对被处置对象申诉渠道、机制作出规定。

  在资金冻结方面,《办法》明确公安机关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冻结资金,并要求公安机关依法采取紧急止付或者冻结措施后,应当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核查工作,甄别资金性质,核实涉案数额,准确适用冻结措施。

  这一条款属全国首创,具有鲜明的浙江特色——浙江民营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从事外贸商户较多,如果对相关账户采取“一刀切”式的冻结,可能导致正常商业往来受阻或者资金周转困难。而这样的规定是对合法正常经营的保护:若商户能证明冻结款项是提供商品、服务并完成交易后合法收取的市场合理对价的,应当在查明后及时解除冻结。

  个人遇到误伤,例如电话卡被意外封停、银行卡被冻结等情况,可以拨打“96110”反诈专线,公安机关会对申诉事实和理由立即进行核查。一旦核查通过,就会即时解除或者通知相关单位即时解除处置措施,消除影响。

  事实上,遇到任何与电诈相关的问题,都可以找“96110”。这是一个“窗口”,无论是预警劝阻、咨询求助、线索举报还是申诉处置,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咨询。未来,“96110”不只是一个反诈电话号码,更是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办法》明确,县级以上政府要将“96110”运营等反电诈工作所需的必要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此外,还要建立特殊人才引进制度,加强反电诈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诈骗变少了?可能不是你的错觉

  有心人可能会发现,过去,大家常会接到大量推销类骚扰电话,还有各类来自海外的电话。如今,这类骚扰信息好像越来越少了。

  这不是你的错觉。电诈手段层出不穷,但反诈技术也变得越来越聪明。

  浙江省公安厅负责人介绍,电信网络诈骗职业化、产业化、智能化、国际化、黑恶化的趋势特点越发凸显,浙江的打防策略,是以“以专业打职业、以团队打团伙、以技术对技术”。

  关键一招,就是强反制,通过打造集电话、短信、网络一体的“数字防火墙”,控发案、降案损。《办法》也为这些科技反制手段提供法规依据,要求公安机关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其他行业领域监测识别反制技术措施的统筹指导。

  一个完善的预警模型,可以及时识别那些已经或即将被骗的人,以便公安机关跟骗子“抢时间”“拼速度”,或是通过个案提炼出规律,做到更好预防。这也是当前反诈总策略中“以防为主”的具体体现:增强老百姓自身的防诈意识,才是最坚固的内在防线。

  为此,《办法》在第二章单独设立“宣传教育”一章,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体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目的是推动形成“人人识诈、全民反诈”的社会格局。

  图源浙江公安

  针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被骗,浙江公安总结了“四不一要一多”反诈口诀: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黄金现金不寄递,投资理财要谨慎,转账汇款多核实。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热心的银行或电信业务工作人员慧眼识骗、守护客户“钱袋子”的新闻。但这些热心工作人员,也容易成为被投诉甚至追责的对象。

  现在,浙江立法为他们“撑腰”:如果因为依法履行职责、义务被投诉,或者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但有证据证明其已经尽职尽责的,不予追究责任。

  毕竟,每多一个人了解诈骗的套路,就可能少一个人被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反诈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