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记者 陈雷)“算完你的算你的,一个晚上净忙着算数了,根本算不明白。”
“熬到付完尾款,才发现压根没比平时便宜。”
“又是消费券又是购物金又是红包,凑来凑去头都大了。”
……
这个“双十一”,你开始“血拼”了吗?近日,随着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拉开“双十一”购物节大幕,不少消费者提前进入“选货”模式。今年“双十一”,各大平台依然延续“战线拉长”策略,促销周期多从10月下旬持续至11月中旬。
图片由AI生成
在优惠规则设计上,今年各大平台拿出各自“打法”:京东与抖音于10月9日晚同步开跑,其中京东主打“现货开卖”,推出官方直降及跨店满减等玩法,抖音推出“一件直降”、消费券和专项补贴等;淘宝/天猫采用“预售+现货”组合,10月15日晚启动预售,10月20日晚开始支付第一波尾款并同步开启现货销售,主打官方立减叠加消费券、品类券等多重优惠;拼多多则于10月16日晚开启大促,主打整点抢券、跨店满减等玩法。
从各平台的促销策略来看,今年“双十一”主打的仍是“简单直降”。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依然“烧脑”。10月20日晚,随着消费者开始支付第一波尾款,“双十一 没便宜”话题冲上热搜。不少消费者在经历一番计算比价后发现,部分商品即便预付定金,最终到手价跟现货直买差不多甚至更高。一时间,“双十一 算不明白”等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共鸣。规则复杂、计算心累、实惠难寻,让不少人直呼“心累”。
“双十一 没便宜”话题冲上热搜
“一通操作下来,价格没比原来便宜多少,有的预售还比原来贵。”20日晚,在算了一晚上优惠后,消费者张婷(化名)觉得自己被“背刺”了。这个“双11”,她在直播间提前支付了某品牌化妆品的定金,经过长时间计算后,最终叠加优惠价格为300元出头,但当晚平台推出限时补贴,计算下来现买价格反而比提前下定便宜不少。“辛辛苦苦研究用红包叠加出来的价格,还不如当晚现买,心累。”张婷告诉记者,当晚自己和品牌客服沟通能否退差价,但一直无果,无奈之下她只能退了商品,“很生气,没想到千算万算最后是这么个结果。”
张婷与客服沟通后无果 图源受访者
与张婷有相似感受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在“双十一 没便宜”话题中,“没真正便宜”“优惠太复杂”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同样的东西,凑单后的价格比去年贵不少”“购物车里没付款是一个价格,付款时另一个价格,根本没便宜”……不少人发现,平台和商家推出的购物券、定金等多种促销方式相互嵌套,令人难以厘清实际优惠幅度。
“‘双十一’我先下了不少定金,结果付尾款时发现,商品的价格和最初预估的都不一样,这件用了券,那件就用不了,根本算不清。”消费者沈女士无奈表示,特别是有些商品,单独付价格低些,一起付反而更贵了,优惠机制让人摸不着头脑。
除了复杂算法带来的“优惠陷阱”外,由“先涨价后降价”导致的“双十一”商品价格比原先更贵这一操作,也让消费者十分“上火”。
“上午截图的价格,到了晚上就变了。”在社交平台,有网友吐槽表示。以某品牌冰箱为例,网友晒出的价格显示,该款冰箱10月16日显示参加国补后的价格为2900多元,但20日晚20点后,价格则显示在3200多元。
从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产品截图来看,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同一款扫地机器人,此前标价2889元,20日后却涨至3100多元;同一款牛排,消费者平时直接购买两盒仅需112元,而“双十一”叠加各类优惠后,总价反而升至133元。“不仅价格没便宜,每个人显示的价格也不一样,看到别人的价格总感觉自己买亏了。”消费者孙女士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消费者投诉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已有消费者就类似情况发起了投诉。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不过,也有部分消费者认为,这场大促的确比平时更优惠。“我平时一直蹲着衣服价格,这次大促还是比原来便宜了不少。”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叠加各类优惠后,自己原先加购的1600元衣服现在1300多元能拿下,确实享受到一波优惠。
与李女士相同,在社交平台,也有一波网友晒出的订单截图显示,经过耐心研究规则、搭配优惠,不少商品确实能以低于日常的价格拿下。相比之下,选择“直接冲”的消费者则难以感受到这波优惠。
有优惠,也“心累”,这个“双十一”,你的“体感”如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