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公民道德建设的桐乡实践为何引来全省关注?

字体:
—2024—
06/12
21:00:06
2024-06-12 21:00:0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宋彬彬 共享联盟·桐乡 沈梦婷 周玥

  今天,全省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会在桐乡召开。从桐乡经开区(高桥街道)越丰村到屠甸镇荣星村,再到市区的桐乡道德馆,桐乡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跃然眼前,给与会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作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源地,近年来,桐乡在持续创新中实现了德治的内涵式升级,提出“以评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的治理模式,形成道德实践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新模式,使德治成为让基层善治运转起来的内生动力。

  理论先行聚动能。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把理论武装放在首要位置。桐乡尽管是一个县域城市,但经济体量超过千亿,人口总量突破百万,一直以来,桐乡深刻领悟到“德”与“富”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思想道德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长远发展,在松软的道德地基上筑不起经济大厦。因此,桐乡市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始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精神文明建设,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根本任务,大力开展“我们的新时代”群众性宣传教育,打造“桐乡大讲堂”等宣讲品牌,推广“学习强国”主题乡村建设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精神文明浸润田间地头。一次次宣讲、学习,潜移默化地增进了公民的共识,逐渐推动整体道德境界的提升。

  以评立德育新风。在桐乡乡村,村里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村民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才能出结果。比如记者在屠甸镇荣星村看到一块“育德菜园”,这就是村民共同评议才规划建成的。荣星村党委书记姚勤锋告诉记者,“原先这里是村民房前屋后的自留地,比较杂乱,我们村党委牵头通过道德评判团民主协商,这才有了一致方案:对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和种植管理,打造育德菜园,种植出来的蔬菜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困难村民。同样,在越丰村,停车难让很多村民很头疼,村里打算挖掘闲置空间改造成公共停车位。大家伙都看好的好事情,却很难得到全部村民的认可。为了把好事办好,道德评判团主动上门,耐心答疑,解开村民心里的“疙瘩”,助推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最终,16处废弃角落“变”出180个停车位,惠及100多户农户。 

  评一评、判一判,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记者在荣星村了解到,这样一句话在村民间流传--“一张板凳说了算数”。这是何缘故?原来,在很久以前,当地村民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就会搬出一张八仙桌、四条长板凳,找村里有威望的长辈做评判,坐下来评一评、判一判,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慢慢地,因为板凳上说的大家都会算数,板凳法庭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来以德化人、以德辅治。如今,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成为“红娘舅”,他们通过与村民拉家常、讲事理、说法理,让板凳法庭这一途径深入人心,也成为桐乡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以文养德润人心。桐乡人文渊薮,这里是茅盾、陆费逵、丰子恺、钱君匋等文化名人的故乡,深袭“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和崇德重教的江南文化传统,为此,桐乡积极弘扬名人文化,修缮或新建一批名人纪念馆,设立伯鸿书香奖、茅盾新人奖等文学奖,培育和引领城乡文明新风。比如在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故乡石门镇墅丰村,子恺漫画随处可见,先生提倡的“正直为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等“家训”尤为醒目。值得一提的是,桐乡把“子恺艺术”印入城市公交、街心公园、公益广告等城市的各个角落,于无声处唤醒人们内心的“真善美”。近年来,桐乡依托文化礼堂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织密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网络,已建立文明实践阵地1200余个、示范线路15条,每年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8000余场,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 

  我们常说,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和示范性。记者走进桐乡植物园内北侧的桐乡道德馆,这里不仅展示了历代先贤,还有桐乡本地的道德模范,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无形中传导着巨大的牵引力。为了在群众中树好道德标杆,桐乡选树的大都是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产生的过程也不再局限于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推荐,而是通过向全社会公布推荐电话和邮箱,鼓励群众主动挖掘发现凡人善举,增强群众对道德模范的认同感。截至目前,桐乡已产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13人,省级道德模范5人,各级道德模范、好人554人。  

  以规促德惠民生。近年来,桐乡通过健全“德治物化”机制,将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激励,还创新推出了“好家庭信用贷”“文明商户贷”等。 小积分大能量,在桐乡,“三治融合”积分管理成为德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桐乡细化30余类加减分事项,建立一户一账,实行动态赋分,将积分评定灵活用于推优评先、集体股份分红、金融信贷、养老服务等数十项优先礼遇。“一份信誉能够致富”---记者在屠甸镇荣星村看到,没有担保,没有抵押,农民靠自己的信誉就能实现贷款的即时到账,“三治信农贷”以道德有形、价值无限的理念,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目前,起源于屠甸的“三治信农贷”已授信农户13.18万户,授信总额32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60亿元。

  规范和约束涵养乡风文明。上个月,洲泉镇众安村村民梁晓丹和妻子乘坐喜船,举行了一场浪漫又独具特色的婚礼。没有豪华婚车,没有宏大的婚庆场面,婚宴菜单也参考村里提供的移风易俗菜单,从28个菜减至22个菜。这成为桐乡推进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桐乡推出“移四风、树六礼”“桐十条”“移风易俗共富基金”等举措,逐步形成了全域开展、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桐乡市参加节俭办宴农户占办宴总户数的70.3%,农村宴席平均菜价下降40%,累计节省费用9000余万元。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桐乡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建设三管齐下,努力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现新飞跃。”正如桐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所说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桐乡实践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社会系统中看待,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整体推进,最终才能形成全社会同频共振,让文明道德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道德;实践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