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海书展主会场第三活动区气氛热烈 ,一场聚焦历史记忆与人道精神的文化盛宴在此上演。受舟山岛上书店邀请,由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主办、浙江教育出版集团协办的“东极之光 悲歌中的希望:《里斯本丸悲歌》新书推介暨人道精神分享会”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深刻的历史回望与真挚的人文对话,让二战期间“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中蕴含的人性力量再度引发关注。
历史回响与文化共鸣: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活动伊始,现场通过史料展示与背景介绍,将观众带回1942年的东极海域:日军将1816名英军战俘押上“里斯本丸”运往日本,因未按《日内瓦公约》悬挂战俘标识,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日军战船击中沉没。危急时刻,舟山东极渔民挺身而出,冒着危险营救了384名战俘,用朴素的勇气书写了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篇章。这段尘封的历史,因《里斯本丸悲歌》的文学再现,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里斯本丸悲歌》不仅是一部长篇小说,更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它以多线叙事串联起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让东极渔民的义举、战俘的挣扎与战争的残酷通过文字直观地呈现,深刻诠释了野蛮暴行与人性光辉的终极碰撞。
致辞:致敬海洋文化中的人性之光
舟山岛上书店总经理刘晓娜女士代表协办方致辞,她高度评价该书:“《里斯本丸悲歌》是书写海洋文化的创新典范,在题材挖掘上突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边界,在艺术表达上以细腻笔触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充分展现了海洋文明中包容、勇敢、向善的精神内核。”她强调,在特殊的历史节点,这样的作品更能唤醒人们对和平的珍视与对人道精神的坚守。
创作心路:用脚步丈量历史,以文字铭刻人性
随后,作者曾有情深情分享了本书的创作历程。为生动书写历史细节,他与张子影深入东极,走访渔民后代、翻阅纪念馆史料,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态度潜心创作。因“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本身时间短促,为丰富情节,他们将叙事时间线向前延伸两年,通过巧妙构思,把原本不相干的人物、散落的地点,以沉船事件为纽带紧密串联,让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自然交织,更显故事的历史厚重感与叙事张力。
嘉宾座谈:文学如何让历史“活”起来
随后,本书作者曾有情、张子影与浙江省文化特派员、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辑董安涛以及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辑、本书责编刘姗姗共同展开深入的内容座谈。张子影说:“小说中林海生与沈青梅的相守、威廉斯中尉与陈阿蕾的诀别,都是大时代下个体命运的缩影。我们不想只写‘英雄’,更想写‘人’——他们的恐惧、善良与抉择,才是历史最动人的注脚。”作为一名出版社编辑并兼任浙江省派驻舟山普陀区的文化特派员,董安涛说有责任发挥主业协助好作家把“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搬上文学舞台,以文学力量深挖舟山本土红色资源、弘扬海洋人文精神,讲好舟山故事。这段故事是值得被年轻一代铭记。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刘姗姗也分享了成书过程中的故事,从史料核对到文字打磨,她始终坚持“历史真实为骨,文学表达为血”,力求让作品既经得起历史检验,又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互动结束后,两位作者进行了现场签售,排队等候的读者手持新书,期待将这份“历史记忆”带回家,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签售环节 董安涛摄
尾声:历史的温度在传播中延续
活动结束后,解放日报记者对作家曾有情、张子影进行了专访,深入探讨作品的创作初心与时代价值。此次推介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里斯本丸悲歌》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更让那段血色沉船中闪耀的人道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滋养当下的精神养分——东极的渔火从未熄灭,它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人类对善良与和平的永恒追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