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年龄焦虑”的话题频频引发关注和讨论。打开社交平台,有网友说,“我今年28岁了,还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网友说,“我今年35岁了,还是单身”;还有网友说,“我今年40岁了,还是基层员工”……“年龄焦虑”成为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情绪。
“年龄焦虑”的本质源于什么?“年龄焦虑”焦虑的只是年龄吗?
一
一般来说,“年龄焦虑”指的是伴随年龄增长而衍生出的紧张和恐慌情绪。然而,这种情绪尤以年轻群体为甚。有调查显示,30—34岁是“年龄焦虑”的高发年龄段,25—29岁次之,35—39岁、20—24岁和40岁及以上的人群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年龄焦虑”。这些群体距离步入老年尚远,“年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20多岁的人焦虑自己能否拥有明亮的未来。这个年龄段的人恰好踩在求学、择业、成家等重大人生节点上,对未来既迷茫又期待。有的人由于高考复读、考研“二战”等原因,认为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比别人晚了几年,步入社会后年龄优势不再;有的人由于毕业之后迟迟没有找到稳定工作,没能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担心无法“三十而立”;有的人工作了几年想更换“赛道”,又觉得来不及重新开始;还有的人期望攻读博士学位,又害怕自己错过婚恋“黄金期”……今年年初,一张“2025年00后的年龄对照表”在网上流传,不少00后表示,“明明感觉自己还是小孩,突然之间就变成大人的模样”。
30多岁的人焦虑自己没能及时完成人生“打卡任务”。上学、恋爱、工作、结婚、买房、生小孩……就像“打怪升级”的通关之路,缺失任何一个步骤似乎都不符合“成功标准”。在职场领域,“35岁现象”一度饱受争议,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以下”列为硬性门槛,挺多职场人也认为“35岁是职业发展的生死线”。而在婚恋领域,“年龄焦虑”也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已有很多年轻人不再将“结婚生子”作为30岁之前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却仍然面临着现实矛盾,一边是一条无形的“生育警戒线”以及来自各方的催促和谴责,一边是不愿将就结婚的自我坚持。
40多岁的人焦虑自己没能获得理想职位与薪资。40多岁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之时,积攒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和格局得到一定锤炼,褪去稚嫩冲动、迈向成熟稳重。但在现实中,被“年龄焦虑”所困的也不在少数。一方面,一些大厂以“优化”之名,试图用年轻人替换中年人,不断刺痛“40+”人群的焦虑神经,使其感到自我怀疑,担心被淘汰。另一方面,中年群体对自身的期待和要求普遍高于年轻人,一旦看不到晋升希望或找不到新的工作机会,便可能陷入自我贬低,产生“落后于同龄人”的挫败感。
二
现如今,“年龄焦虑”一词被广泛使用,但如果我们刺破表象,其实不难发现,“年龄焦虑”并非单纯出于对年龄增长的焦虑,更多时候源于生理年龄与个人成就、社会地位的失调与错位,且与健康焦虑、职业焦虑、婚恋焦虑、容貌焦虑等杂糅叠加。不妨来看看,“年龄焦虑”的本质是什么?
对“人生有涯”的感知。“年龄焦虑”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而是人类恒久的生命主题。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且无法预知,人们才会急于与时间赛跑,如若在“应该”的时间内完不成,难免心生焦虑,担忧“人生就这样了”;反之,如果生命无限,那些原本三四十岁完成的事情,放到七八十岁完成也未尝不可。
从古至今,无数文学作品都留下了感怀时光易逝的语句。比如,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国维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即便乐观豪迈如苏轼,也会在赤壁怀古时自嘲“早生华发”。而到了今天,尽管人均寿命显著延长,但人们的“衰老焦虑”却有增不减,对“人生有涯”的感知和思考越发深刻。
困于“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的社会规训。一直以来,社会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往往有着相应的期待。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一切行为都必然受到与他人交互关系的影响。在这种交互关系下,一旦个人的人生选择迥异于群体,难免会遭遇孤立和排斥,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活成大家期待的样子”。
而大多数人所期待的“美好人生”,无非就是25岁毕业步入职场,30岁前步入婚姻殿堂,40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60岁开启退休生活……这种共识的形成看似理所应当,却并非个人界定,而是社会“规则”熏陶的结果。出于求稳、随大流等心理,“按时打卡”成为大多数人的“安全”选择。
陷入“不努力羞耻”的自我苛责。焦虑就像大脑的“过敏”反应,是一种对环境的反抗、适应和自我保护。只不过,如果长期暴露在压力环境下,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唤醒的戒备状态,就容易导致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如今的“年龄焦虑”,固然有时代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但也离不开人们对自我的苛责。
许多年轻人希望压缩“成功时限”,在尽量年轻时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占有较多社会财富,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不允许自己不如别人努力,甚至稍微休息片刻,就会莫名产生一种“羞耻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令人焦虑的并非年龄增长本身,而是担心辜负年华,后悔某时某刻没有竭尽全力,责怪自己“老无所成”。为了摆脱这种“羞耻感”,只好陷入拼命“自卷”的状态,一“躺平”就焦虑。
三
不同年龄阶段的焦虑也并非全然坏事。有神经学家在书中写道,在进化的过程中,焦虑的情绪和潜在的生理应激反应是为了保护我们。适度的“年龄焦虑”能帮助人们珍惜时间、居安思危;但如果突破合理边界,超出个人承受能力,或向社会弥漫,可能阻碍发展进步。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年龄焦虑”?笔者有几点想法和大家分享。
年龄的优势并不止于“年轻”。人们习惯认为,相比年长者,年轻人的年龄优势更加显著,因为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但倘若我们换一个视角,把年龄增长看作经验积累、能力提升、心性修炼的过程,就会发现,年长者有时反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附加值”。比如,随着年龄增长,在工作和生活中冷静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一般是年轻人短期内难以企及的。稳定的情绪内核,很多时候也来自于年龄的沉淀。做决定前多了几分斟酌,少了几分不管不顾,更加懂得对言行负责;工作上遇到难题,被领导批评指责,能够快速调整状态,不卑不亢,坦然应对;遭遇学业挫折、感情失利、亲友离世等人生痛苦,拥有更加坚强的心理韧性,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很多人处于老年的时间比年轻的时间更长,因此尊重生命规律,允许自己适度焦虑,克服过度焦虑,是需要学会的一门课程。
不必急于“成功”。对于“20+”到“40+”的群体来说,所谓的“年龄焦虑”,往往是因为急于追求一种“标准模式”的人生,总想着早一点达成目标。在这种焦虑心态的作用下,“年轻”几乎成为一种隐性评价标准,30岁选择重返校园被质疑“不合时宜”,35岁事业还没起色被质疑“不够努力”,40岁创业失败被质疑“能力不够”。诚然,每个人都渴望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但这种“不平凡”往往都离不开长期积累和坚持,指望“20岁取得50岁的成功”“30岁实现财富自由提前退休”,不过是社交平台制造的美妙幻觉。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现实生活中,有人年纪轻轻就站在了令人仰望的高度,却在往后岁月中忽略了成长和耕耘,以致走了弯路;也有人经历重重坎坷,慢慢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默默蓄力,稳扎稳打,终会迎来绽放。
在“轨道”和“旷野”中寻求平衡。近年来,“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在社交平台广为流行,有媒体曾发出这样一个提问:遵从社会时钟与寻找人生旷野,是两难问题吗?毫无疑问,“顺社会时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人生轨迹相对稳定。坏处则在于它的环环相扣,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固定的任务目标,走错一步就可能落后于人,带来偏离“时钟”的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逆社会时钟”被认为是对抗“年龄焦虑”的一大解药,可当人们真的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面临“想逆不敢逆,逆了又回去”等困境。可见这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无论如何抉择,重要的是在“社会时钟”和“人生旷野”之间找到平衡,把稳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舵,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下去。
作家三毛曾说过:“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愿我们无论处于什么年龄,都能守住自己的节奏,活出丰盈人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