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经常可以碰到因胸闷来就诊的患者,查心电图提示“早搏”,看到报告后患者往往不知道早搏是什么,很担心自己是不是有“心脏病”,表现焦虑。
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健康,但健康知识的缺乏,是导致焦虑的根源。现在就用通俗的话,给大家讲清楚 “早搏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搞懂:正常心跳和早搏,差在哪?
我们的心脏能规律跳动,全靠一个 “总指挥”——窦房结。它就像心脏里的 “发电站”,会定期发出电信号,信号通过心脏的 “电线网络” 传给心肌细胞,心肌细胞收到指令就收缩,心脏也就跟着跳了。这种心律通常很规则稳定。
而早搏,简单说就是心脏 “抢拍” 了 —— 在窦房结的指令还没到的时候,心脏某个部位提前发出了电信号,让心脏提前跳了一下。
下面两种是最常见的早搏,可以简单认一认:
·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心跳(下图第4个波形),形状跟正常心跳差不多。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心跳(下图第5个和第7个波形),形状“变宽、变形”。

有早搏会有感觉吗?症状重不重?
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主要和 “早搏出现的频率” 以及 “个人耐受度” 有关:大部分人会有明显感觉,比如胸口发闷、觉得心脏 “咯噔” 跳一下,或者有 “漏了一拍” 的停跳感;也有少数人因为长期适应,可能没什么明显症状,往往是体检做心电图时才发现。
为什么会出现早搏?分两种情况
早搏不是 “心脏病专属”,原因主要分功能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1.功能性早搏:多是 “生活习惯闹的”
这种早搏最常见,不是心脏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外界因素刺激导致的,比如:身体太累:长期熬夜、加班,心脏没得到充分休息;情绪波动:突然焦虑、紧张,或者生气、激动;不良习惯:吸烟、喝酒,或者喝太多浓茶、咖啡(里面的咖啡因会刺激心脏)。这类早搏通常是暂时的,调整生活习惯后大多会好转。
2.病理性早搏:和疾病有关
这种是心脏或其他器官出了问题,导致早搏,不同人群常见病因不一样:青少年:多和 “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 有关;中老年人:常由 “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 等引起;其他情况: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血钾过高或过低,也可能诱发早搏。
发现早搏该怎么办?
发现早搏后,去除诱因是关键,可分以下步骤进行处理:①如最近有熬夜、喝酒、喝咖啡,或者情绪特别紧张等,先试着调整,看看早搏的感觉有没有减轻。如果调整习惯后没改善,建议去医院做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就是带个小仪器在身上,记录一天的心跳);②看动态心电报告:如为偶发早搏,一般不必治疗,当出现频发性早搏,影响血流动力学或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时,需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③药物无效的情况:有些人吃药后效果不好,还可以考虑 “射频消融术”—— 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消融心脏里 “异常发电” 的部位,来减少早搏。④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早搏,则需要结合患者症状和早搏次数等来综合考虑。
其实,早搏在正常人中也很常见,就算是健康人,偶尔也可能出现几次。所以,发现早搏不用怕,先找原因、再对症处理,保持好心态,心脏自然能跳得更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