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日讯(记者 包勇)提到浙江农家特色小吃,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金华兰溪鸡子馃、兰溪三都麻糍、诸暨西施团圆饼……别看是小吃,浙江农家特色小吃年销售额超580亿元。
这两天,浙江省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培训班——农家特色小吃培训班,探讨乡村美食产业未来发展之路,用“小吃”经济构筑富民“大产业”。
一对一现场取经
农家特色小吃,从字面上看就不难理解,这道美食凝聚农业文化及农村社会生活风貌特质,具有特定农家风味,凸显历史感。
“三联索面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但一直以来都是小作坊生产,产品不能进行SC认证,错过了很多发展机遇。”杭州临安区三联村书记方刚举例说,像直播电商,索面就因这一原因无法上链接。
这次学习,方刚最关注其它非遗美食的发展模式。“取取经,研究一下怎样将索面与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刚透露,目前正计划成立临安小吃农合联,抱团出击,打造农家特色小吃界的区域品牌。
陈凤菊在制作麻糍 记者 包勇 摄
来自舟山的陈凤菊是一名个体户,在普陀天地广场经营鱼丸、烤鱿鱼、虾滑等小吃生意,趁着新门店装修的间隙,来参加培训。
“以前渔村的渔民会把打来的鱼制作成各种美食,我们家的鱼丸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口感Q弹。”陈凤菊笑着说,游客非常喜欢特色小吃,店面也从原来的20多平方米一下子扩大到100多平方米。
作为旅游城市,这次培训让陈凤菊对新门店有了新的想法。“把浙江其他的特色小吃引到店里,可以让游客吃遍浙江特色小吃,并且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陈凤菊说。
遇到成长“烦恼”
别看特色小吃“小”,背后却有着大市场。目前,浙江有各类农家特色小吃1200余种,农家特色小吃主体4.5万余家,从业人数52万余人,年产值超580亿元。
6月初在舟山举行的第三届浙江省乡村美食大会上,吸引了130家经营主体,汇聚了近千款农家特色小吃,吸引了10万多人次逛展,现场销售320万元,采购意向金额达1200万元。
三联索面 记者 包勇 摄
“农家特色小吃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浙江省农产品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农家”二字,意味着产业规模小,发展成产业有一定难度。
比如,农家特色小吃基本沿袭了作坊式生产、家庭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的方式,制作与经营者年龄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再比如,在制作方式上仍然以手工制作为主,从原料进货、分检、清洗到成品,非标准化生产工艺不仅限制了销售渠道,也导致市场上农家特色小吃质量良莠不齐。
“变传统家庭生产经营为现代作坊式生产经营转变,并制定生产标准,将有助于农家特色小吃产业发展。”这位负责人说,目前,余姚梁弄大糕、安吉吴均汤包、新昌芋饺、兰溪鸡子粿等小吃已经有了团体标准。
多元化发展小吃产业
其实,浙江一直非常重视农家特色小吃发展,早在2019年就提出要加快推进农家传统特色小吃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农家小吃振兴计划。
未来,农家特色小吃将如何发展?
“区域品牌也很关键,鼓励农家特色小吃生产经营主体探索连锁经营、联合合作等方式,抱团闯市场。”浙江省农产品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不少农家特色小吃已经有了探索与实践。
比如,新昌炒年糕示范店达到400余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缙云烧饼累计全国开张门店(点)7000多家,营业额从2014年不到2亿元迅速增加到目前的超24亿元。
同时,还可以将农家特色小吃和预制菜、浙江药膳美食等新元素结合,打造“美食+健康+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
此外,还将培育乡村特色小吃技艺“新农人”,并且注重开发“小吃+”休闲农业、红色研学、民俗文化、生态康养等多元化产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