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落实的四字诀

字体:
—2025—
08/18
09:19:29
2025-08-18 09:19:29 来源:浙江宣传

  古语有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落实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离开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蓬莱仙境、空中楼阁。

  然而,从“知道”到“做到”,中间还隔着万水千山。有些干部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对如何有效落实,心中有困惑、手头没方法。

  不妨重温一下《之江新语》中的智慧,习近平同志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一文中指出,在落实的认识上,要讲求一个“深”字;在落实的要求上,要讲求一个“新”字;在落实的步骤上,要讲求一个“韧”字;在落实的举措上,要讲求一个“实”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深、新、韧、实这“四字诀”。

  深字诀

  抓落实,最怕的是“心中一团火,脑中一团麻”。认识的深度,影响着行动的力度。“深”字诀,就是抓落实的思想起点。

  没有真抓的心态,落实就有落空的风险。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八八战略”。2004年就作为“狠抓落实年”,要求把“八八战略”相关的各项任务一一分解落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种对狠抓落实的认识是干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开始。“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如果在落实心态上先畏难、讲求“佛系”,之后的具体工作也难免会落空

  对部署要求一知半解,执行就容易“走样”。这就像下棋,不懂行棋逻辑,必然步步被动。对于当前的浙江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全面深刻领会总书记“4+1”重要要求和省委“132”总体部署背后的逻辑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看懂这套“组合拳”的章法。只有把这内在逻辑研究深了,才能在纷繁工作中做到纲举目张,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认识深,前提是“深调研”。所谓“实践出真知”,提高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学习,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才能不断推进和深化具体工作的落实。落实“深”字诀,要去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找答案,不能只看报表,更要看老百姓的“表情包”。这种基于深度调研的认识,远比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来得精准有效。

  对落实的认识,关乎干部的党性。落到肩上的重担,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责任,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深刻认识到这点,还要把这种信任化作工作的热情。

图片

7月18日,在建德市大慈岩镇陈店村的西湖果莲共富工坊,村民在挑选莲蓬 图源:新华社

  新字诀

  所谓“新”,就是要走出思维的“舒适区”,打破路径的“依赖症”,在落实举措上多想一些新招数。

  出新招也不是摒弃老一套。我们在抓落实的时候,有一些经典做法值得继续发扬,比如发源于诸暨的“枫桥经验”,在指导具体工作落实上依然历久弥新。想新招,主要是基于深刻认识后,再解放思想,寻找解难的钥匙。

  “4+1”与“132”本身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一张蓝图,里面包含着很多新理念。比如,总书记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这本身就充满了对“新”的期许。探索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无人区”,就要求我们在理念上做到同步更新。

  浙江当前的许多工作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唯有“摸着石头过河”。落实过程中,还离不开持续优化的机制为其保驾护航。比如一些工作机制上的创新,像“两进两回”就打破了城乡之间的要素分配路径,成为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介的浙江经验。

  当然,鼓励出新招,也意味着有更多试错的风险。因此,在具体抓落实中,要留足一些探索的空间,为创新保驾护航,在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督办制度,避免信马由缰式的创新举措,摒弃拍脑袋、一言堂的决策,让探索的脚步更稳一些。

  韧字诀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抓落实就是要有这种“一件一件来”的智慧,注重落实的步骤,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千头万绪变得井然有序,无论前路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都能稳扎稳打、善作善成。

  浙江的“千万工程”实践就是一个鲜活例证。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浙江一棒接着一棒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纵深,不仅重塑了美丽乡村,更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带来了中国经验”。

  有些远期目标看似宏观,但若是细细分清楚步骤,以一股绵力一点点地打持久战,落实路径就会更加直观。比如,我国的脱贫攻坚有着“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的复杂局面,最终我们以“精准滴灌”的韧劲,八年如一日持续发力,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

当下,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涵养“韧”的定力。那些盲目“换赛道”“追热点”的浮躁之举,常常导致资源错配、机遇错失。比如,一些地方建设特色小镇就摸不准自己的优势与禀赋,什么赛道“时髦”,就一股脑涌入什么赛道,某地斥资打造的民俗文化村,便因特色不鲜明、人气跟不上,最后不得不“一拆了之”。

图片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梅蓉村这个富春江畔的小村落从美丽乡村转变为艺术乡村 图源:新华社

  实字诀

  抓落实,最怕的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喊得震天响,具体的举措却浮在表面、悬在半空。为什么有些政策一到执行就变形走样?就在于少了动真碰硬的狠劲,缺了环环相扣的闭环。

  真正的落实,不是简单地把任务“甩”下去,而是要像拧螺丝一样,一扣一扣拧紧。部分工作推进不下去是因为预期定得太“虚”,总是重复着“尽快完成”“大力推进”这样的表述,听着振奋,但执行起来却让人无从下手。这就好比盖房子,光说“尽快建好”没用,得先有设计图。抓落实也是一样,需要把宏观目标拆解成可操作的具体动作,把任务项目化、责任具体化,每个环节明确“谁来干、怎么干、何时干完”,同时用数据说话,避免“大概、也许、差不多”。

  光有任务分解还不够,如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时间一长,谁还愿意真抓实干?所以,还需要让激励和约束“看得见、摸得着”:对实绩突出的,该表彰表彰、该提拔提拔,让实干者尝到甜头;对敷衍了事的,该约谈约谈、该问责问责,让混日子的人坐不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

  还有一些政策落实不下去,不是因为方向错了,而是执行者“不会干”。就像教人做菜,光说“把菜炒香”没用,得告诉他火候多大、放多少盐。抓落实同样如此,如果能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效果将会更好。比如浙江当年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不仅提出目标,还配套了“八项工程”,从硬件建设到人才培养,每一步都有具体路径。“132”总体工作部署,同样确保了政策落地既不失方向性,又具备可操作性。

  再看浙江眼前的任务,目标如灯塔,路径如航线,都已清晰无比,牢记这份“四字诀”,摸透实情、拿出实招、干出实绩,我们必能将纸上的宏伟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中可知可感的幸福场景,书写出无愧于心的“落实”答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