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03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浙江的绿水青山间,乡村经历蝶变千万,承载乡愁万千。这是我们的乡村,亦是美好的家园。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浙江在线推出特别策划《我的乡村我的家》,以循迹溯源的方式,走进乡村蹲点调研,感受蜕变的喜悦,体会乡愁的温柔,记录焕发的新生。
浙江在线8月4日讯(记者 田雨阳 实习生 裘伊涵)最近,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了。有情有义的金镶玉、侠肝义胆的周淮安、亦正亦邪的贾廷,加上与观众“零距离”的新型舞台表演形式,让这部《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不断创新发展,不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还有《新龙门客栈》这样的创新之作。
回溯越剧的源头,东王村是绕不开的地点。1906年3月27日,越剧在位于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的香火堂前诞生。如今,越剧文化成为东王村的一张金名片。以越剧为起点,东王村书写着乡村文化浸润人心的新篇章。
村里村外随处有
走进东王村,便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越剧元素——宽阔的马路两旁立着越剧十姐妹剪影墙,剪影墙里的她们造型各异,在举手投足之间诉说越剧的百年历史。沿着马路继续前进,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立于村广场前,这是东王村的戏台。站在戏台向左看去,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乘舟的墙绘。墙绘依水而设,不远处是小桥流水,一幅典型的越剧表演场景便呈现在现实中。
剪影墙 实习生 裘伊涵 摄
从戏台到越剧第一次表演的香火堂,要经过一段石子路。石子路两侧的圆形图案灵感来源于越“鳖鼓”,鳖鼓由牛皮、檫木等制成,是早期越剧表演中的一种打击乐器。进入香火堂,传统戏服、鳖鼓、稻谷桶、门板……一件件承载着越剧文化记忆的物品陈列于堂内,它们向东王村人和外来游客讲述着越剧从无到有、历久弥新的发展脉络。一百多年前,正是在这里,李世泉、高炳火等人用门板和四个稻谷桶搭起了越剧表演的第一幕场景,越剧由此走向更大的舞台。
“外面的游客到东王村都会来到香火堂里看看,这里是最能体现我们东王越剧历史的地方。”70多岁的王庆苗是香火堂的看门人,年轻时他喜欢登台表演,现在年岁渐长仍时不时哼几个小调,“调子随口就出来了,唱唱心情好。”
香火堂 实习生 裘伊涵 摄
在东王村,除了标志性的戏台和香火堂,还有两口承载着越剧记忆的老水井——思越井和闻越井。井边雕栏雅致,井中荷花荷叶亭亭,成为东王村的别致一景。“老越剧人常常在思越井旁边构思戏文,在村子另一边能听到越剧,这就是闻越井。”东王村原村主任李秋顺解释这两口井名字的由来。
剪影墙、戏台、墙绘、香火堂、石子路、水井……东王村无处不弥漫着越剧元素。行走其间,似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越剧的沉浸式体验。
台上台下都会唱
其实,“越”味满满的东王村与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息息相关。
2003年以来,污水整治、道路翻修、房屋外立面改造、弱电线路“上改下”等一系列村貌改造在东王村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将越剧元素融入村容村貌中,新建的古戏台搭配园林水景,受到了村民和越剧戏迷的欢迎。”东王自然村村主任朱忠伟表示。
东王村的越剧基因,既在于随处可见的外部元素,又在于越剧融入村民生活之中所展现出的不息活力。如果说村落中的香火堂展示着东王村越剧的发轫史,那么村里的戏台则演绎着越剧“风采依旧”的故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越剧曲目和戏班在这座戏台上演出,老戏台迎来了新面孔,见证着“以文化人”的绵长之力。“每周戏台都会有演出,我都会去看。”说起看戏,朱忠伟要说的话就更多了,和王庆苗一样,他也对越剧情有独钟。朱忠伟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虽然很热,但邻近好几个村的村民都来看了,有好几百人。”照片上,戏台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们手握大蒲扇,还有些人站在广场边缘,即使没有座位也要来听戏。
戏台 实习生 裘伊涵 摄
在村里的这座戏台上,台上粉墨登场的演员和台下沉浸于表演的观众共同感受着越剧之美,这座戏台成为东王村和周边村庄的“文化中心”。观众们汇聚在座戏台前,共享越剧盛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时候,台下听戏的观众也会登上舞台一展风采。李秋顺唱起了越剧老调中的《点红调·天官赐福》。去年,他和妻子女儿还有几位村民一起,登上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舞台,演出结束后他们和茅威涛、陶慧敏几位评委合影,现在这张照片放在香火堂的一间屋子里。
“在家里坐着、开车时都喜欢唱唱越剧,心情好了身体也好,幸福感就增强了,我们村人人都会哼小调。”越剧已经成为李秋顺生活的一部分,近几年,他成为东王村的讲解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东王村与越剧的渊源。
戏台上的演出 受访者供图
东王村以“戏”为线索,串起了美丽人文乡村的发展。
绍兴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越唱越有戏——纪念越剧诞辰117周年暨第22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开幕式……一场又一场好戏在东王村上演。
近年来,通过乡镇和村委会聚力谋划,东王村以及同属甘霖镇马塘村和施家岙村等村一同打造越剧文化共建共享联盟,举办越剧大师班,打造越剧小镇和越剧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戏迷和游客,单以东王村为例,目前年接待游客超3万名,实现周边农户在家门口致富,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8万元。“越剧诞生地”的名号逐渐走出浙江,走向世界。
“李世泉他们写不出越剧台词的时候,就会在这棵香樟树下走上几圈,灵感就来了。”戴上扩音器,李秋顺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述着越剧起源的故事。这棵百年香樟树静静伫立在路口,看着远处的戏台上人来人往,越剧的种子逐渐成长,直至枝繁叶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