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夜宿农家话变迁 | 沉浸古村变形记 “原住民”周老师为何两次转行?

字体:
—2023—
10/12
16:57:10
2023-10-12 16:57:1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翁宇君 见习记者 祝依凡

  编者按:20年来,浙江深入推进“千万工程”,打造“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图景,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近日,浙江在线多路记者走进乡村,踏入农户,夜宿农家,感受美好,倾听变化,从中探寻浙江各地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记者 翁宇君 见习记者 祝依凡)你和慢生活的距离有多远?在温州永嘉岩头镇丽水街古村,300米临水长廊的岁月静好给出答案——只需一个转弯就可邂逅。

  戏曲、写生,古村的A面沉静安宁;音乐节、咖啡吧,古村的B面时髦新潮。这个楠溪江畔的村落,去年吸引了20万游客前来。古村活化背后有何变迁脉络?10月11日,浙江在线记者夜宿丽水街古村,在村民周小红的故事里,寻踪乡村在“千万工程”引领下的发展密码。

  夜游丽水街长廊

  日暮,漫步于丽水街长廊,抬眼是屋檐边盏盏红色灯笼,低头是片片金黄落叶与古道相映成趣,入目皆是秋。

  丽水街古村是楠溪江众多古村中唯一以综合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的村落。行走此间,潺潺流水倒映着岸上人来人往,“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U020231012531513926934.jpg

夜晚的丽水街长廊 记者 翁宇君 摄

  “哎呀,你们来啦!”循声望去,是古村“原住民”周小红。一身亮眼的玫色西服,一头整齐乌黑的短发,乍一看完全不像已快到古稀之年。一边带我们在路上走着,周小红一边讲述她前半生的教师生涯。三十多年的教龄带给她的,不仅是出口成章的本领,也是浑然而成的儒雅气质。

  行经丽水桥,周小红停下脚步:“这座桥明朝时就建起来了,到现在都岿然不动。”丽水桥已有400多年历史,不仅见证了丽水街的兴衰发展,也见证了古村的文脉传承。

  丽水街不止于“古朴”。沿街商铺,不仅有当地特产永嘉麦饼、姜粉,还不时传来阵阵咖啡香;不仅有永嘉昆剧大戏台,还有充满氛围感的黑胶唱片店。古与今的碰撞,在街头擦出别样火花。

U020231012457731117221.jpg

丽水街古村的蝶变 记者 翁宇君 摄

  周小红说,原本的丽水街古村人头寥寥,别说游客,连村里年轻人都不愿留下来。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丽水街古村经历了从环境综合整治,到风貌整体提升,再到产业引领共富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传统古村”到“旅游名村”的精彩蝶变。

  投宿蜻蜓外婆家

  入夜,灯光幽微,周小红带着记者自如地穿梭于一栋栋古朴的民居间。迎面碰上乡亲,大家热情地用手搭搭肩膀,附上一句亲切问候,“周老师,出来遛达啊”。

  不到10分钟,一户温暖的灯光迎面等候,导游周老师便无缝切换成民宿主。“蜻蜓外婆家”——门匾和立式灯箱上写着几个大字。跨进门,周小红的丈夫金星光从躺椅上缓缓起身,向我们和煦地微笑。

  “为什么要叫蜻蜓外婆家?”记者疑问。

  “蜻蜓其实就是你们呀,从远方飞来,在楠溪江偶尔停留。我就是外婆,回外婆家肯定是最亲切的。”周小红的回答让这晚的借宿温暖又诗意。

  周小红说,其实几年前已不再经营民宿。年龄渐长,今年68岁的周小红和72岁的金星光逐渐放下了生意,但家里依旧保留着民宿的印记。

U020231012459283709221.jpg

周小红的住宿登记册 记者 翁宇君 摄

  围坐茶桌前,周小红翻开一本泛黄的住宿登记册,丽水街古村民宿起步的故事缓缓出现在眼前。周小红说,蜻蜓外婆家2015年开张,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那时候,民宿在我们这都还是个新兴词汇唉。”

  伴随楠溪江客流逐渐升高,丽水街古村人气渐旺。2013年起,当地对古村风貌和历史韵味进行了综合施策。2014年,刚在原址重建完新家的周小红敏锐地发现,许多来当地游玩的人,常遭遇住宿难。“很多游客来了都不知道附近能住哪。”

U020231012456106265691.jpg

周小红和金星光讲述民宿的故事 林温锁 摄

  既有现成装修好的新房,又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还有当地政府的鼓励支持,蜻蜓外婆家就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开张了,11个房间16张床,是岩头镇第一批获得特种行业许可证的民宿之一。

  一页页翻着登记册,周小红陷入回忆。“你看,2015年4月3号这天,标注着‘洗面奶忘带’,意思是要给客人补寄过去的。”退休的夫妻俩,干劲十足,从餐食、卫生到伴游全权包揽。忙碌之中的“外婆家”也收获满满,周小红说当时每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如今,村里有各类民宿32家、床铺400多张,每到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去年村游客数达到20多万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93万元,“周小红”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结识红姐姐服务队

  暮色更深,街道的熙攘逐渐褪去,蜻蜓外婆家门缝中不时传出的欢笑声被衬得更为清晰,周小红的故事还在娓娓道来……53岁学开车,59岁办民宿,周小红说自己一直是停不下来的个性。2020年左右民宿停办后,周小红又有了新身份——岩头镇蓝天公益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红姐姐志愿者服务队副秘书长。

  “是给村里、镇里做志愿者。”周小红向记者解释,她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师,乡里乡亲尊师重道,她的话村里老人们最愿意听,也正因如此,但凡遇到些调停不下的事情,她都能帮上忙。

  安全巡逻、分发传单、清理河道垃圾、做村民工作、免费送茯茶……每周的志愿者工作,周小红几乎都未曾缺席,坚持了3年。

U020231012456373301514.jpg

周小红和儿媳妇的志愿者证 记者 翁宇君 摄

  说着,周小红从墙钉上摘下自己和儿媳妇的志愿者证件。“我还说服了儿媳妇呢!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么,我们这乡风很好的。”儿媳妇抱着酣睡的奶娃经过客厅,向我们投来微笑,周小红笑着从儿媳妇怀中小心揽过孙儿,慈爱地环抱着,不禁放低了话语声。

  嘘……民宿中话语暂歇,和乐的气氛却饱满升腾。遥相呼应的是,不远处丽水街长廊的乘风亭人来人往。打一杯免费茯茶,悠然倚坐在廊檐外侧的“美人靠”,望着水波里晃动的红灯笼,许多游人享受着夜色与秋风中的得闲时刻。

  “五月秋先到,一年春不归。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这是乘风亭上的楹联,每年从端午到重阳,乘风亭的茯茶一天不停,由村民轮流煮制供来往者免费饮用。对古镇的人们来说,烧义茶不仅是责任,更是一份乡风传承。

微信图片_20231012155828.jpg

夜晚的乘风亭 记者 翁宇君 摄

  三百里楠溪江,孕育了岩头这座“义以为上”的千年古镇。而发展之中,与周小红类似,越来越多的人传承乡风、热心公益。周小红说,目前蓝天公益志愿者服务队已有200多人,红姐姐志愿者服务队有100多人。在岁月变迁中,古村的人情味依旧未被稀释。

  夜深了,耳畔仅剩隐约虫鸣。在秋凉中,睡意浓浓地袭来,记者在古村安然入睡。闭上眼,溪水静流是这山村,人来人往是这山村,乐声翻腾是这山村,人情温柔亦是这山村,而周老师这几番“转型”,都深深地嵌在古村前进的车辙里。

  记者手记:谁说二十年划过无痕?

  在丽水街,我们见到了68岁的周小红。她对古村的历史如数家珍,像极了专业导游。她年轻而活力,让人觉得时间在她身上了然无痕。在阿姨家中,我们翻开从2015年开始记录的房客本,就像打开了过去8年的时间胶囊。晚饭时间,周小红在厨房忙前忙后,恍然间,我好像看到了曾经她给旅客们张罗饭菜的时刻。过去二十年,周小红完成了从教师到民宿主,再到志愿者的多次身份转换。时间无痕,岁月有痕。岁月它沉淀进了厚厚的旅客登记本,融进了阿姨回忆里的点点滴滴。当我们回顾“千万工程”成果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数据背后的贡献者——每一位普通人。如果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那么他们则用幸福的微笑为这二十年的变化写下生动注脚。

↓一起分享我们和周老师的“夜宿PLOG”↓

U020231012526781424636.jpg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千万工程;变迁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你和慢生活的距离有多远?在温州永嘉岩头镇丽水街古村,300米临水长廊的岁月静好给出答案——只需一个转弯就可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