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见习记者 杨博)“母亲说,今晚我们会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12月22日上午10点,在甘肃积石山县安置区的高李村“帐篷教室”里,六年级学生马秀梅正在领读课文。教室外,一顶顶蓝色的帐篷上,“救灾”的字眼仍然提示着大家刚刚过去的灾情;教室里,稚嫩的读书声纷纷响起,让人感受到童真与生机。
积石山地震发生后,震中及周边民房和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大部分学校受灾情影响停课。伴随着搜救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在一些安置点,一个个特殊的临时课堂点亮了孩子们最近的生活。
灾区现场照片 受访者提供
“帐篷教室”位于高李村安置点的日间照料站,这个站点由甘肃团省委“爱心驿站”的青年志愿者所搭建。12月19日,在地震后7小时内,他们紧急赶到灾区,一边帮助分发物资,一边迅速搭建日间照料站,为受灾群众提供庇护所。“我们一共是22名队员负责照料站这边,目前高李村现场的救援工作已经结束,灾民已经全部住进帐篷。”爱心驿站救援队队长葛修琼介绍。
马秀梅领读的场景 受访者提供
帐篷教室的课程设置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10点开始,在室内上两节文化课,每节课大约在40-50分钟,休息10-20分钟;下午课程14点30分开始,天气好的情况下志愿者们会带孩子在室外上一些国防课和研学课,还会给孩子们开展震后心理干预、情绪疏导。
志愿者邓健刚这两天充当起了临时班主任,他告诉记者,刚开始这里有个孩子见到我们就会躲起来不太愿意说话,经过两天的相处,孩子慢慢会跟我们分享他的故事,脸上也洋溢起了笑容。
帐篷内的防震救灾知识课堂 被访者提供
帐篷外传来阵阵欢笑声,一群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正在开展趣味游戏。看着孩子们欢笑的脸庞,葛修琼回忆起21号早上的场景——11岁的马瑞兰和他的小伙伴在帐篷外唱起《孤勇者》。“战啊!站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洪亮的歌声就像一道阳光,温暖了整个安置点。“现场的冷是刺骨的,小马同学唱的‘孤勇者’,就像一道暖阳照进了我的心里,浑身充满力量。”葛修琼说。
帐篷外的趣味游戏 被访者提供
除了高李村“帐篷教室”,这样的特殊课堂还有很多:在石塬镇石塬村的安置点,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设立的“帐篷学校”为学生带来应急科普、卫生医疗和文化类知识;在石塬镇肖红坪村的安置点,铁锤子红军旅设立的“帐篷学校”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今天,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还有4900余名高中学生开展线上复课,学生们住在临时安置点听课。
在石山县高李村的安置区内,孩子们的诵读声还在持续,相信随着灾后重建推进,孩子们能早日重返真正的课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