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记者 李心怡)“完全没想到,一把剪刀居然能剪出这样好看的图纹。”浙江义乌鸡鸣山社区内,正在举行“剪纸迎新春”活动,来自罗马尼亚的安娜小心翼翼地体验着中国剪纸技艺的魅力,“我很喜欢中国传统艺术。遗憾的是,现在不太会剪。”
近日,浙江在线记者同网络国际传播达人和媒体采风团走进被称为“联合国社区”的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感受不同文化的交流,体验这里的人情味、幸福感与国际范。
社区正在举办“剪纸迎新春”活动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我们社区是义乌外商居住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朱政龙向记者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商沿着这条新丝绸之路来到义乌。目前社区有常住居民2.3万人,包含来自29个少数民族的同胞2000余人,以及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1388人。为了方便外籍人士生活,社区经常举办免费汉语培训、文化周活动等,把包粽子、剪纸等中国文化元素传递给每一个外籍人士。
走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这里的“国际老娘舅工作室”让记者眼前一亮。“外商刚到义乌,语言不通容易引起冲突和误会,我们都会帮忙解决。”一位伊朗籍老外哈米走了过来,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大家热情地打招呼。
“洋娘舅”哈米同采风团交流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哈米是工作室的负责人,2003年开始在中国做生意。精通波斯语、英语、土耳其语、日语、西班牙语、汉语6种语言,加上天生的“热心肠”,让哈米成为不少外籍友人在当地的“求助对象”。
小到邻里之间的摩擦,大到几十万元的经济纠纷,哈米总能耐心劝说、解决。“看到前来寻求帮助的人从怒气冲冲到相互拥抱,我感到很幸福。”在哈米心中,“洋娘舅”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意味着一种责任。
老外不见外,留人更留心。在鸡鸣山社区,像哈米这样的“洋娘舅”有30余名。“这种‘以外调外’的治理模式,让有着天然认同感和相似思维模式的老外们更容易接受,便于打开僵局,提高调解成功率。”社区工作者朱政龙说。2019年以来,哈米及其团队先后处理纠纷107起,涉及金额达5000万余元,涉及2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
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居民在这里共同畅享着和谐共融、平安幸福的生活。哈米说,在中国生活了20年,越来越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我觉得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个感觉让我越来越爱中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