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聚焦一群“新劳动者”——汉服设计师、AI训练师、上门私厨、陪诊师、碳排放管理员……这些伴随着新需求、新趋势出现的新职业,见证着行业的变革,也改善着我们的生活,透视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活力。即日起,浙江在线特别推出策划报道“新职业学徒记”,记者以亲历的形式带大家走近这些新职业,展现新劳动者乘着新职业的风口,实现人生价值。
浙江在线5月1日讯(记者 陈雷)静与动,穿梭在陈健民的工作日常里。
一面,是安静的办公室,陈健民将电脑软件里的画布放大,左手在键盘上飞舞,右手灵活移动鼠标绘出线条,勾勒着马面裙上的传统纹饰线稿;另一面,是轰鸣的生产车间,三四米高的剑杆提花织机24小时不停运转,随着剑杆与长丝的不间断“亲密接触”,他所设计的马面裙图稿由一张张图转变为流光溢彩的面料。
穿梭在陈健民工作中的“静与动” 记者 陈雷 摄
31岁的陈健民,是海宁天龙布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汉服设计师。近年来,随着马面裙等国风服饰焕发新生机,越来越多的人踏入汉服设计这一垂直领域,陈健民是其中之一。这是他从潮牌服装设计转行汉服设计的第5年,徜徉在爱好里的他做着原创品牌,有了1万余名粉丝,迎来了更多同行者。曾习惯踏潮而动的人,这次却走在了“潮”来之前。
上下间的日常:
历史爱好者+画家+创意师+裁缝=汉服设计师?
“做汉服设计,那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了解历史是关键,要懂汉服的形制、图案的寓意,也要懂服装,还要有强大的绘图基本功、创新思维和对市场流行元素的敏锐度。”4月末,在天龙布业二楼的办公室,边绘制着纹样线稿的同时,手上不停的陈健民边跟记者盘点着汉服设计师的基础“技能”。
今年春节以来,马面裙的爆火让嘉兴海宁的许村镇成功出圈。在许村生产新中式服装面料的公司里,天龙布业较早布局马面裙市场,拥有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身为设计师,陈健民的日常聚焦在了汉服的设计、完善到样式打版等环节上。
陈健民设计制作的汉服 记者 陈雷 摄
“目前以马面裙设计为主,从设计到打版要不断调整纹样、位置、颜色等细节,确定好才能量产。”绘图暂停,谈到设计程序,陈健民带着记者逛起了公司。公司板块分布很简单,大厅左边是安静的展厅兼打版室,右边是轰鸣的生产厂房,沿着大厅旋转楼梯向二楼左侧走是办公室。大多时候,陈健民都跑在左侧的一、二楼,以马面裙为主,楼上设计楼下制样衣,在反复上下中,将一份份设计稿落地成为一款款精致的马面裙。
设计关乎灵感,制衣关乎技术。当记者提出挑战一日设计师时,陈健民将记者带到一楼打版台,选择了个“简单模式”。“平时我们会把生产的布料拿过来做马面裙看效果,今天就先从一条简单的汉服发带做起吧。”进入“裁缝”身份的他铺开蓝色提花面料,开始了“制衣”教学。
熨料、裁剪、缝纫……一条在陈健民手中5分钟能速成的发带,到了记者这里却彷佛放缓到0.1倍速。如果说裁剪还能勉强不手抖地完成,那踩缝纫机环节可谓“惊险又刺激”。“脚的力度要轻,稍微下压就行,你试着感受一下”,陈师傅叮嘱,“好的”,徒弟脚一踩,缝纫机响起飞速下针声,一条白线闪现在移动的布料上,“小心点!别缝偏到外边去了。”瞅着缝歪了,师傅有些着急。“好的。”徒弟擦汗,调整力度完成缝制。“嗯……”看着两头宽度不一的发带,陈师傅开始了二次缝制……
记者尝试制作汉服发带
这仅仅是“简单模式”,事实上,马面裙的制作更复杂,要经历烫褶、手缝、拼接腰头等多个步骤,最重要的是对尺寸的把控。但对熟能生巧的陈健民来说这并非难事,设计的难点,在于对美的一种“感知”上。
快到慢的转场:
一条马面裙制作一个月,经典款能卖好几年
制作一件汉服需要多久?“简单如新中式衬衫是一个星期,复杂如织金工艺的马面裙则需一个月。”陈健民说。
“五一”假期来临,但陈健民的工作并没有因为节假日而有所变化。“大多数订单都要提前1-3个月下定。”陈健民解释,由快到慢,这是他从潮牌服装转到汉服设计感受到的区别。潮牌服装随市场而变,更迭速度快,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有时甚至要提前一年开发新品。而汉服有着自己的“时区”,虽然制作周期长,但一个经典款可以卖好几年,一般提前3个月设计即可。
工作中的陈健民 记者 陈雷 摄
在服装设计上,汉服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如夏季炎热,一般以浅色系、开款为主,图案可以简单点,冬季则以深色系为主,图案相对复杂。
那汉服的设计难在哪?在陈健民看来,其实各环节都有难度,笼统来说是一种对美的“感觉”判断,具体来说,则是对图案的设计和对位置的把控。以马面裙为例,相对款式多样的时装而言,马面裙的形制比较固定,对它的创新也就体现在图案纹样上。
提花机织出马面裙布料 记者 陈雷 摄
既要展现传统文化内涵,又要结合年轻人的审美出新,陈健民常常走访博物馆和浏览博物馆网站,记录、收藏部分好看的传统图案,从中寻找新灵感。“像这条龙的设计,我们会找一些传统的龙作参考,再融入现代化的画法。”指着展厅里一条马面裙上的祥龙图案,陈健民介绍。在设计过程中,绘图、舍弃、调出重改是常有的事,他和另一位小助理每天会画2-3款图样,但一个季度下来也只能设计出30件左右的作品,有马面裙,也有上衣、包包等。
“有些一眼看去就是‘大路货’,不够特别我们就会舍弃掉。”陈健民和小助理最近在做仿宋锦和传统底纹的设计,面对电脑里收藏的上百张纹样图,陈健民重复着打开、关闭的操作,快速地筛选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图样。设计图完成后还要看呈现效果,面料要经历从上机生产到打样的过程,由于花本(把纹样由图纸过渡到织物的模本)上机前都是固定好的,中间每有微调,陈健民都要重新调整花本,“整个流程比较麻烦。”
“过气”与流行的思考:
马面裙或许会过时,但国风劲吹
在社交平台,陈健民还有另一个身份——一位拥有1万多粉丝的博主。在B站“汉家陈设”的账号里,陈健民不定期分享着马面裙的入门知识、新手制作步骤和偶尔跳脱的创意设计等内容,从兔兔款马面、夜光马面到皮裙马面,特色设计吸引了一批汉服爱好者。
陈健民分享设计日常 图源“汉家陈设”账号
这是陈健民转行的起点,爱好,是他转行的重要原因。“本身我比较喜欢传统文化,那时碰到疫情正好呆在家里,就想着试试汉服设计。”陈健民回忆,最初涉猎这行时,自己以拍视频为主,不懂汉服,想到什么画什么,设计风格比较自由。
偶然的尝试碰撞出了新的就业方向,陈健民辞掉了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海宁,入职了天龙布业,刚好见证了汉服从小众领域走向大众的过程。这之中,他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是价格。“最开始接触时,好点的汉服价格在七八百块,像同期的洛丽塔裙现在价位仍然偏高,但汉服随着普及,价格也在走向平民化,现在一套平均在四五百块。”陈健民说,价格在慢慢降低,但汉服质量在提升,“像这排马面裙,面料、工艺一直在升级,你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后面的裙子面料要硬挺一点。”
“国风”吹来了新的职业方向,也为企业吹来新的发展机遇。前几年,天龙布业的订单以和汉服品牌合作供货居多,去年开始,公司开始推出了自营原创品牌“华彩雅集”,开启了走品牌化之路。
今天,陈健民仍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传统文化的新表达。在他和公司共同的成长路径中,可以窥见团队对于国风盛行的信心。“国风会越来越火,你可以说两年后马面裙可能会过时,但国风文化会越来越好,到时候流行的可能是上衣或包包,但不会跳脱出国风范围。”在已完成从汉服爱好者向传播者转变的陈健民身上,记者看到了对于国潮未来的信心,这不仅是一份经济上的信心,更是一份文化自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