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专访《种地吧》总导演杨长岭:与土地共同生长

字体:
—2024—
06/17
16:44:45
2024-06-17 16:44:45 来源: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高雅 汪雨晨

  浙江在线6月17日讯(见习记者 高雅 汪雨晨)三四月的农田里麦田青青,七八月的绿荫下蝉鸣阵阵,九十月的果园中硕果累累……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你,是否已经忘却风吹麦浪的模样?

  2023年,一档名为《种地吧》的综艺横空出世,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后陡门,十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从零开始种地,两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年轻人。近日,《种地吧》第二季收官,浙江在线记者对话总导演杨长岭,听他分享与这片土地的故事。

  “在节目开拍前,我看了一本书”

  “好好学习,一定要离开农村”“不离乡也要离土”“出来了,就不会再回去”……这些内容来自一本书的目录,书名叫《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在节目开始正式开拍之前,杨长岭从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大触动。

  “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的农田充满了生活气息,现在冷清了很多,机械化程度提高是原因之一,不过并不是全部。”杨长岭回忆说,节目组曾前往贵州调研,发现当地很多农田不足一亩,无法实现机械化,但农田里依旧没有年轻人,都是老年人拿着镰刀的佝偻背影。原来,年轻人都选择去大城市送外卖、做奶茶,唯独不会选择留在家里种地。

  农民到底为什么离开土地?杨长岭到书里寻求答案。“其实,或多或少也是无奈之举。他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需要盖房子、娶老婆、养小孩。”农民看天吃饭,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很多地方又缺少技术、销路窄,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走出去”似乎是最优解。

  但土地不该如此落寞。

  如果能通过一档节目,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甚至回到乡村、振兴乡村,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做一档节目的想法,在杨长岭心里萌芽。

怎么做?还是像常规综艺那样,到农村里走马观花地吃吃饭、唱唱歌吗?

碰巧的是,在那个时候,蓝天下传媒立项了《种地吧》这个节目,杨长岭主动请缨,大胆创新,号召十个年轻人扎根到当地,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成长,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少年们的日常生活。“节目中我们不加修饰和美化,毕竟农业从来都不是一件‘闲云野鹤’的事,希望能让大家了解农业的不易。”

杨长岭导演 受访者供图

  于是,《种地吧》开机,200多人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趟充满不确定的旅途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惊喜。

  杨长岭坦言,一开始,他们并没想到节目会吸引这么多年轻人。最开始,他们对观众的定位是有生活阅历的人,但没想到随着节目播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观看节目后,提到农业,大家想到的不再是古老和落寞,而是年轻与欢乐。”在节目中,大家一起到农业大学调研,看到了很多年轻人都对农业抱有极大的热爱,杨长岭很感动,“农业是有未来的。”

  今年植树节,“十个勤天”(10个男生组成的团队名)来到甘肃民勤,与当地人一起种了18万棵树,站在沙漠中,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蔓延着越来越多的绿色,杨长岭想起当地流传的一句话: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而如今,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来到了民勤,还让屏幕前的观众也了解了这片沙漠。“能通过文艺节目的方式,让当地这样的状况得到改变,我觉得很有意义。”

  “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来记录,做一名旁观者”

  如今“十个勤天”的直播间,在线人数可达千万,而在2022年,这个数字还只有47。从47人到几千万人,是什么让他们在短短两年吸引众多关注?

  “我觉得是运气比较好吧。”杨长岭谦虚地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田园生活缓解压力,而我们恰好能提供陪伴,一起成长。就像节目里说的那样,土地是不会骗人的,庄稼在生长,你也在成长。”

  在网络上,很多人称《种地吧》为电子乌托邦。学生到职场人身份的转变、就业的压力、“躺平”与“内卷”的焦虑……年轻人们在十个少年身上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虽然有烦恼和挑战,但仍然默默耕耘。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片土地上“云”种地,也“云”交友,通过同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倾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相互鼓励。

  其实,除了外在因素,节目能成功,真诚是吸引观众最宝贵的品质。去年,杨长岭在《中国电视》上发表论文《<种地吧>:在农耕图景中感受泥土的气息》,提到其从导演视角回望节目从无到有的创作始末,在纪实与综艺相结合的过程中,“回归真实”是节目出彩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切都要服务于农作物的生产时节”一直是节目的第一要义。

  “在拍摄方式上,为了保持节目的纯粹,我们决定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来记录,做一名旁观者。”杨长岭举了个例子,节目没有任何的剧本和镜头设置,更没有刻意去营造真实感,“我们相信真实的力量,只要坚持真实,就一定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于是,在节目中会看到很多不修边幅的画面:十个少年围在饭桌前不顾形象地狼吞虎咽、穿着脏到看不出原色的衣服通沟排水、装作淡定成熟的样子去谈合作……这十个曾经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少年,抛开偶像包袱,在土地里摸爬滚打,这股劲儿打动了无数人,如同我们身边的朋友,透着“傻气”,但也冒着热气,如此“可笑”,但又无比可爱。

  “我们其实也没想到能有现在的成绩,因为一路上困难还是挺多的。”麦子长得好不好?产量够不够?市场价格会不会跌?一路种地,杨长岭也一路担忧。第一季,他和少年们担心病虫害、担心无人问津,到了第二季,他又在担心节目太长是否会有审美疲劳?该如何做出新的突破?

杨长岭与十个少年 受访者供图

  困难虽如同田地里病虫害时常相伴,但希望永远能够破土而出。

  第一季里,十个零经验的少年从零摸索,不会通沟就泡在冷水中满满摸索,不会机器就去考证,没有销路就跑到大街上推销售卖,在收割水稻时,收割机陷泥37次,还经历了48次农机维修,但他们不言放弃,最终收获了62.66吨稻谷,可供万余人实用一个月。

  第二季里,少年们扩大了农业版图,引入了科技手段,还创新了售卖方式,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在节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利用现代农业机械,仅用一天时间就高效完成了百亩水稻的收割。同时还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在大棚里安装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远程智能灌溉。此外,他们积极外出交流学习,到江苏盱眙学习龙虾养殖,到辽宁丹东学习草莓种植,到云南学习玫瑰栽培,力求实现科技赋能自身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天一天过去,麦子越来越高,十个新农人也越来越成熟。

  “农民可以与土地共同生长”

  如今第二季收官,未来会是怎么样?杨长岭还有很多想法。也许,第三季少年们会不局限于后陡门和江浙沪,到更需要年轻力量的土地上去扎根,通过节目的影响力,助力更多贫困地区走向共富之路。

  第二季中有这样一幕,少年们到大棚里收购草莓,因为普通农户的草莓很难进入商超,所以价格非常低。听到有人来收购,农户们冒着40度的温度采摘,不敢休息片刻,那一刻,少年们理解了什么叫作“谷贱伤农”。如何长久地助农?要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发展‘一县一业’。比如节目中,甘肃民勤有一个叫仲麟的小伙子,很多人通过看节目认识了他,他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卖人参果,还组织农户一起卖果子,销量很可观。”杨长岭说,如果这些人参果在本地可能只能低价抛售,现如今通过电商平台,能够做到全国一个定价,而且,依托于物流业的发达,很快就能送到顾客的手中。“大家都肉眼可见地富裕起来了。”

直播画面 受访者供图

  今年“五一”期间,《种地吧》节目官方微博发起“种地吧518爱侬日”招募,共收到63家文旅单位、机构、组织及学校发博报名参与,线上推荐当地的美景、美食、特色农业及新农人,讲述家乡故事。特色玉米、牦牛牛排、熊猫笋等农副产品轮番上场,南京云锦、舞狮节目等非遗也与观众依次见面,观众们跟随“十个勤天”的脚步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魅力,见识到更多民族文化风采,共同助力宝藏农文旅“出圈”。最终,25款农文旅产品秒售罄,共收获双平台超4500万次观看。

  “所以,做大做强指的不仅是我们‘十个勤天’,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影响力,为贫困地区共同走向富裕尽一份绵薄之力。”杨长岭思考着未来。他说,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比如将初级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也希望有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加入他们,撑起乡村振兴新希望,“到那时,农民不再需要离开家乡求生存,而是可以与土地共同生长。”

  又是一年好风景。

  虽然第二季已经收官,但少年们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他们将满载着春风与自由,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生机与希望,一起耕耘过的田野,未来将是一片翠绿金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种地吧;乡村;综艺责任编辑: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三四月的农田里麦田青青,七八月的绿荫下蝉鸣阵阵,九十月的果园中硕果累累……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你,是否已经忘却风吹麦浪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