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家住解放路·温州丨中国第一号个体户诞生地:从古道老巷到繁华地标

字体:
—2024—
09/26
11:20:01
2024-09-26 11:20:0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心怡

编者按中国的每座城市,几乎都有一条解放路。这条路,是一道流动的历史,也是展现新中国75年发展巨变的生动窗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浙江在线联合多家主流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等,推出特别策划“微观中国·家住解放路”。记者走进各地“解放路”,读老人们回忆的峥嵘岁月,看中年人奔忙的烟火日常,听青年人逐梦的热血情怀,共同感受新中国成立75年间的变迁和成就。

在老温州人的记忆里,解放街是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街。

  解放街原名南北大街,是温州古城中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主要街路,南起人民东路,北至望江东路,全长2482米。同时,它也是繁华与热闹的代名词。

  北宋时期,这条街两侧的巷弄颇多,大多是年代悠久的古道老巷。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外国商人不断涌入,一批白墙青瓦、欧陆建筑风格的店铺和各类名店应运而生,成就了今天百年老街历史景观的雏形。

  如今,当我们再踏上这条老街,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一砖一瓦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温州解放街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记忆里的红火岁月

  故事要从1949年说起。那年5月7日,当第一缕阳光洒满温州城,南北大街上已是一派欢庆解放的热闹景象:空中红旗猎猎,腰鼓队鼓声阵阵,秧歌队舞动着身姿,波涛似的人群在奔流、在呼啸,鞭炮声、锣鼓声、歌声、口号声……响遍整条街巷。

  这一天,温州解放。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当时的南大街、北大街更名为解放南路、解放北路,成为温州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翻修了南北大街的道路。修建竣工后,1950年7月,《浙南日报》上刊登出一条消息:《南北大街翻了身,从此改名解放路》。

  “翻了身”后的解放路,商铺林立、经济繁盛,是温州城里最热闹的主干道。

  上世纪50年代解放路 图源《鹿城人文景观》

  “那时候,这条街上人来人往,买东西的、卖东西的,逛大街的,各种各样都有,喧闹声、叫卖声每日此起彼伏……”对80岁的老街坊周富妹而言,解放路承载了自己太多童年美好的回忆。

  她依稀记得,上小学时,解放北路上有一家三联南北货店,店堂特别深广,店内还装有一台悬挂在墙壁上的电话机,当时可谓是高档的奢侈品了。

  “里头什么吃的都有,糖果、饼干、虾子鱼生、红枣桂圆等等。”周富妹最惦记的,还是那一口香香脆脆的油松豆,“小时候帮妈妈干完活后,妈妈有时会奖我5分钱,我就拿着钱连忙跑到三联,买一份油松豆吃,那真是童年最美味的食物了!”至今忆起,她的嘴里还回味着那份甜。

  周富妹带记者寻访三联南北货店旧址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同样有这份香甜记忆的,还有79岁的街坊黄瑞庚,“当时的大街没有现在这么宽,路上商品却是琳琅满目,两边的小巷道左右延伸,从北至南就像是一个鱼的骨架,串起了老城区的繁华。”

  令黄瑞庚印象深刻的,是在1955年,解放南路的天一百货商场门前,高高悬挂起了一盏在当时极为稀奇的霓虹灯,鲜艳的灯管上,“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闪烁耀眼。

  20世纪50年代初,温州第一个公益霓虹灯 图源《温州老照片》

  黄瑞庚回忆,当时是由正在筹建温州市工人文化宫的白剑影先生,奉命赴上海黄陂南路霓虹灯厂提霓虹灯管。那时候的交通只有长途汽车,第二天白剑影提到一大套霓虹灯管后一直捧在身上,乘了十多个小时汽车回到温州,此时装置工人已在脚手架上等候,连夜安装完毕,成了温州历史上第一盏公益霓虹灯。

  “灯上有红、绿、蓝各种颜色,盯着它看的时候,黄灯突然变成了绿灯,于是周边建筑被映照得颜色也变了,实在是感觉新鲜!”黄瑞庚感叹,那时起,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具象,开始撸起袖子努力奋发,这样的拼博气质延续至今。

  悠悠讲述中,那些年代的记忆铺陈开来,往昔街巷仿佛又浮现眼前。

  一张营业执照改变一生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浪潮涌动。温州解放路也随之迎来最繁盛的一段岁月。

  家住解放北路的章华妹当时只有18岁,受街坊邻居影响,她在家门口摆上一张小桌子,做起了卖针线、纽扣等日用商品的小生意。但这样的小生意,起初不被市场管理部门允许。“偷偷摸摸”做小生意的章华妹便梦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堂堂正正地搞经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各地允许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1980年7月11日,当时代行政府职能的“温州市革命委员会”又签发了《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登记、整顿、发证工作的报告》。这样的政策对章华妹来说,是个极大的好消息。

  有一天,刚成立不久的温州市工商局鼓楼工商所工作人员上门告诉章华妹,“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了,私人可以做买卖了。”第二天,章华妹就去鼓楼工商所提交了材料。

  1980年12月,章华妹从鼓楼工商所领到了一份由毛笔书写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证号为“10101号”,执照上的住址,写的是解放北路83号。

  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梦想照进现实,终于可以合法经营,靠努力奋斗赚钱养家了。”她感到万分欣喜。但彼时的她还没意识到,这是新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她也意外成为了新中国个体工商户的“领军人”;她更没有意识到,和她一样的这些做小生意的个体户,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这一年,与章华妹同批领取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温州还有1844人。个体经营的小商铺如雨后春笋般繁茂起来。

  章华妹回忆,“那会儿,解放路交通频繁、商业兴盛,街上有国营单位,集体企业,还有百货商场,大饭店,也有不少摆摊做生意的,一家家店铺紧挨着开。每天都有大批来自各地的客人在望江码头登陆,来到解北老街,店里生意红火。”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解放路为典型的温州个体工商户已形成百万大军,并出现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万元户”。温州户均银行存款从1979年只有100元,到了1991年跃升至3万元,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占比70%。“温州模式”震动了全国。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2007年,章华妹把店铺搬到温州市区人民西路,面积也从十几个平方扩大到200多平方。2008年,她注册成立了“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从个体工商户升级成为民营企业主。

  如今,她已第四次更换了营业执照,最近一次领到的是“多证合一”的营业执照。“相比之前办照手续的繁琐,现在只需填写一份表格,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领证时跑一趟工商部门即可,方便及了,大大节省了办理成本。”章华妹说。

  “当年解放路上的个体户们,现在基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有一部分个体户‘鸟枪换炮’,成为大公司的老板。”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见证者、“温州模式”的实践者,章华妹在城市的发展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

  老街巷焕发新滋味

  时间的指针一晃,2000年8月,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合并,改称“解放街”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解放街的面貌日新月异。2021年,解放街迎来一次大规模更新“焕颜”:街道两旁,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筑透露出浓郁的民国风情,沿街店铺悄然升级,集休闲、购物、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呈现在人们面前。

  街上原新华书店旧址,新入驻了一位有想法的青年主理人邵杰攀,他将自己的餐馆装修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市的模样。置身其中,将军桥花鸟市场、城西女人街、街头卡拉OK……各种复古怀旧场景一一呈现,老温州的味道扑面而来,喇叭里还播放着那个年代的歌曲。 

  邵攀杰开的大排档店铺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解放街是一条有情怀的老街,拥有着温州人的肌理、温度和记忆,所以在装修时,特意复刻了这些元素。”邵杰攀说。

  菜品上,邵杰攀也做了创新研发,“专注于温州传统菜品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推出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特色菜肴,有黄鱼配大油条、咖喱野山菌炖烤鸡等。意外受到了不同年龄段顾客的好评,每天保持着100多桌的客流量。”

  沿街商铺中,除了传统老店,更多彰显独特性与差异化的小店落地,邵杰攀畅想:“希望自己的店能在老街的烟火气中,形成独特的印记,让这条老街巷焕发新滋味。”

  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比起“高歌猛进”,保留街巷旧日肌理也许更有“性价比”。解放街改造工程的负责人陈华和说:“在风貌修复上,保留了街道的‘原汁原味’。当时,组织了一批资深的建筑、文化领域专家,对建筑风格、石料用材等内容反复推敲,细到一景一处、一砖一瓦;项目施工时,又走访20多个古建工地,聘请上百名紧缺的资深老匠人精细施工;还拜访了温州文化界专家学者100多批次,翻阅历史文献1000多册……”

  而今,走在解放街上,不仅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变迁,更能体会到温州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传统的小吃灯盏糕、猪油糕依然香气扑鼻,吸引着八方来客;现代化的商铺、休闲场所则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时光沉浮中,构成了温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记者 李心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责任编辑:庞舒青

相关阅读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解放街原名南北大街,是温州古城中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主要街路,南起人民东路,北至望江东路,全长2482米。同时,它也是繁华与热闹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