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家住解放路·嘉兴丨从大办工业到百姓宜居,“幸福路”越走越宽广

字体:
—2024—
09/27
12:16:19
2024-09-27 12:16:19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徐卉

在嘉兴环城河岸,老城东面,有一条伴随着嘉兴解放而得名的路——解放路。曾经,这条路叫西河街、柴场湾……1949年嘉兴解放后,将其改名为“解放路”,寓意人民从此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

  在老住户们的记忆里,走过75年的这条解放路,曾是嘉兴城外最热闹的区域之一,这条不足5米宽的小路上常常堵满了人和自行车,还兴办起了全市最早的两家现代工业企业,被认为是嘉兴近代工业的摇篮。如今,马路不仅变成了双车道,每天车水马龙,街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条街上的百姓更是亲身见证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幸福生活。

  “螺蛳壳里做道场”

  5米宽的小路里花样百出

  沿着嘉兴古城的环城河,一头连着沪杭铁路嘉兴站,一头通往大运河,解放路的兴盛离不开独特的地理位置。

  “小时候我要去解放路上的螺蛳浜小学念书,当时路窄得连四五个人并排走都困难,大家又都还没有自行车,只能人挤人地往前走。”今年78岁的张文钰,几乎一辈子都住在解放路旁,如今路尽头的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她出生的地方。

  米店、杂货店、大饼油条店……鳞次栉比的商铺散落在街上,在她的印象里,只要出家门就可以买到日常所需。

1978年的解放路 图片源自南湖区委宣传部

  不仅路上繁华,路边的环城河更加热闹。彼时,水运是最主要的运货方式。

  资料显示,明清年间,这一带为春波坊、北板坊,是城外商业圈,开了不少米肆,清光绪《嘉兴县志》载:“北板米市,囤积数十万(石),虽僻巷无隙地,可谓盛矣。

  “‘噔噔噔’的轮船马达声音从早响到晚,可吵了!睡觉都经常被吵醒。”当时,年纪尚小的张文钰常常将头探出窗外,看着这些装了柴油发动机的水泥船,每次经过桥下的河流湍急处,船夫们拼命地喊起“嘿!哈!”的口号,再打起精神往前赶。

  上世纪70年代,由于拥堵现象严重,解放路经历了第一次扩建,拆了些印刷厂一侧的民房,把路拓宽至7米左右。

  不过,和时代发展的速度相比,解放路扩建的脚步还是慢了些。

  “70年代解放路上有了自行车,头几年大家还觉得是新鲜玩意儿,后面大家上下班都骑车了。80年代,路上有了拉货的卡车,但7米宽的路只够一辆车行驶,堵得大家都过不去。”出生于1938年的徐彩珠也是这条路的老住户,80多年的光阴,她见证了解放路上交通工具的蝶变。

徐彩珠和张文钰 记者 祝依凡 摄

  常年拥堵的解放路,终于在世纪交替之际又一次“新生”。

  当时,嘉兴旧城改造,为建设环城河外侧景观带,解放路残存的民房和厂房全部拆除。2001年,解放桥到春波桥一带的解放路扩建竣工,路拓宽至18米。

  从年产值9000元到1000多万元

  工业梦从路边起航

  凭借着地理位置优势,从西河街、柴场湾到解放路,这条路也成了上世纪嘉兴工业发展的缩影。

1910年,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在西河街(现解放路)创办;1912年嘉兴培利布厂在永明公司街对面开办。1951年,布厂公私合营,改名为南湖染织厂。资料显示,第一年工厂获利9000元。

  1980年,22岁的冯霞芬进厂从事车间的统计工作。那年,染织厂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747万元,拥有职工880余人,属于当地的“大厂”。

冯霞芬和杨勤民 记者 祝依凡 摄

  “当时,厂里主要生产的彩格绒布80%都通过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进行出口,生意很好。订单一笔接一笔,交货时间紧,晚上加班到八九点都是很常见的事。”冯霞芬回忆道,如果提前完成了订单,大家伙儿还会一起拿着喜报,敲锣打鼓地去厂办报喜。

  而在当时的车间操作工杨勤民眼里,越来越高的产值离不开一次次的技改和厂址的扩建。最初,车间用的是最原始的是手推织布机:“要推一下手柄,梭子靠手扔过去,再拉一下手柄,把梭子和纱线一起拉回来,比较吃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订单,一台台自动化的织布机开始引入车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继1965年扩建了1200平米的新车间后,南湖染织厂又在1980年开启了新的一轮厂房更新,新建三层仓库、漂染车间……

  到了1988年,南湖染织厂的年产值达到了1129万元,职工数量超过1300人。

杨勤民的工作证 记者 祝依凡 摄

  上世纪,以永明电灯厂和南湖染织厂为首,解放路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嘉兴印刷厂、酿造厂、纸品厂、铁器社和蚕种场等都先后在这一片诞生。

  在这些职工的记忆中,解放路每到上下班,自行车铃声、吆喝声一片,几家工厂大门口和春波桥口常常遭堵,工人们推着自行车慢慢移动,一时成为解放路一道风景。

  嘉兴的工业梦,就在这一声声的喧闹和车铃声中扬帆启航。

居民生活更宜居

  一条路见证一座城的发展

  75年来,这条解放路的发展历程更映照着嘉兴这座城市的发展。

  如今,漫步解放路,两边早已不见一家厂房,取而代之的是居民楼和修旧如旧的仿古建筑。这一切,来源于工业“腾笼换鸟”行动和城市的发展

  “解放路上的几家工厂,确实为嘉兴工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嘉兴文史研究员、《南湖区志》主编董雄说,发源于解放路这条“小巷子”里的化纤、纺织等传统特色产业,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到21世纪初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基本盘”。为摆脱粗放、低效的发展困境,嘉兴从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六大重点传统行业入手,实施“退低进高”专项行动,腾退低端低效产业。

如今,从五金机械、化工、印染、造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嘉兴在全省第一批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起步于解放路上的嘉兴工业焕发工业经济的一春又一春。因此,老住户们提到,早在千禧年间,路边的厂房和商铺就已经搬迁至工业园区或其他地方,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张文钰的老家芦席汇,现在成了粉砖黛瓦的历史文化街区,“吃过晚饭,我经常会去老家那块地方走一走。现在改造的很漂亮,里头能吃到云南菜、西餐,还能喝咖啡、喝茶……我小时候能吃到大饼油条就很开心,哪里能想到现在这里能发展得这么好!”

芦席汇 记者 祝依凡 摄

  今年88岁的徐彩珠看来,如今的解放路虽然不复上世纪那般人头攒动,环城河里的水泥船也渐渐失去了踪影,但对于百姓而言,这条路更宜居了。

  “没有了来往船只的噪音和响个不停的车铃声,路上静了不少;但交通发达了,公交车能带我去城里的各个角落,路口的火车站能带我去游山玩水,这在我小时候是完全想不到的事。”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解放路曾经经历了红红火火的工业时光,如今,越来越宜居的她,正在成为一条百姓生活的“幸福路”。

(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徐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国庆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在嘉兴环城河岸,老城东面,有一条伴随着嘉兴解放而得名的路——解放路。曾经,这条路叫西河街、柴场湾……1949年嘉兴解放后,将其改名为“解放路”,寓意人民从此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