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家住解放路·台州丨“向新”发展 传统工业区变身商业新地标

字体:
—2024—
10/07
09:53:24
2024-10-07 09:53:2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高雅

  75载岁月悠悠,台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路”便是见证时代变迁的一个视窗。

台州解放路是椒江旧城与新区之间的主干道,以中山路为界,划分为解放南、北路,于1981年正式命名。昔日,沿线分布的是传统工业区。如今,11座二十多层的高楼“圆筒”建筑群一字排列,与枫山、凤凰山遥相呼应,成为了椒江城区标志性建筑,已成为集商贸、文化、娱乐、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新兴商业区。

高楼拔地而起

解放路的前身,说是公路却也不过6米宽。马路上车辆寥寥无几,主要以农用拖拉机和军车为主。西侧是一条污水河道,沿途有大片坟地,十分荒凉。

变化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解放南路新建了台州化肥厂、海门机床厂、海门针织厂、台州纺织机械厂等几十家工厂,一度成为台州地区重点工业区。

1981年7月,台州城市中心迎来了快速发展。

此后,解放路西侧的污水河道被填平,路面拓宽到36米,兴建了金融大楼、石油大楼、外贸大楼、航运大楼和供销社贸易中心等10多幢高层建筑,还开办了小商品市场、副食品市场和粮食市。

“在拓宽改造中,填掉了之前的新挑河,铲平了原先路边的一个小山头,随后,椒江陆续新建各种大楼和大厦。”浙江日报社台州分社老记者刘冶浪曾采写了不少台州解放路的新闻,他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3层楼早已经不是稀罕的事情。“仅1987年,就建成了7层的农垦大厦、8层的供电大楼、10层的椒江大厦,甚至有11层的台州石油大楼。”

紧接着第二年,12层的银行大楼(现在的台州市工商银行大楼)也拔地而起,成为当时最高楼。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15层的海关宿舍楼取代最高楼地位。

“每年都有新造好的高楼,老百姓走过高楼,都免不了要赞叹一下。”刘冶浪说,那段时间里,解放路一带乃至椒江城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城市中的最高楼不断被超越。

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开始改造拓宽,逐渐形成四横八纵一循环的主干道路网架。

道台里文创院创始人朱鹏,是台州文化远近闻名的文史研究达人,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收集、整理“图片史料”。“这是上世纪80年代台州麻帽联营总厂的全景图,地址就在现在解放南路的越谷儿童城处附近,可以看到海门河边的房子不过三层,远处已经建起了高楼。”朱鹏向记者展示起老照片。

上世纪80年代的台州麻帽联营总厂全景图 陈永康摄 朱鹏供图

  彼时的解放南路区块,除了老旧、杂乱、配套设施滞后的居民区,沿线还分布着传统的工业区。随着时代发展,原先的工业重地与主城区的发展格格不入,改造迫在眉睫。

  后来,海门河被填,一度成为汽车客运中心;又随着城市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海门河变成“美食一条街”;再随着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此处又成为“文化一条街”……椒江建市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市区面积扩大了一倍。

1994年8月地级市台州设立,椒江随之撤市设区,成为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此以后,椒江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心城区的发展日新月异。

那些年,在老椒江人眼中,解放路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带。人行道旁种着两行法国梧桐;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是两条绿化带,夹竹桃和美人蕉互相争艳。两旁各种风格的建筑物鳞次栉比,商店一家连着一家。

经济活力四射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台州逐渐释放改革活力。

“2000年后,解放路上自行车、摩托车、轿车越来越多。”朱鹏说。沿街而上,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标、船舶买卖、企业形象策划公司和劳动力市场、婚姻介绍所等业态如雨后春笋,热闹非凡。

然而,作为台州城市群的核心,椒江亟需在城市人口集聚、城市功能辐射、城市经济跨越等三大方面破题。那时的解放南路区块,成为椒江破解这三大难题的绝佳载体。

2002年,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实施解放路改造工程。从2003年5月工程启动到2012年5月,改造历经10年,总投资19.5亿元,解放路旧貌换新颜。

现在,11座19层至27层高层“圆筒”建筑群一字排列,与枫山、凤凰山遥相呼应,成为椒江城区标志性建筑。因为“圆筒楼”的“入驻”,解放南路成为了集商贸、文化、娱乐和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兴商业社区,前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主城区最繁华街道之一。

中山眼镜店铺老板李桂国是第一批嗅到商机的人。2004年,李桂国看到解放南路成了交通枢纽,人流量越来越多,便将经营了十多年的店铺搬到此地。

李桂国说,搬到解放南路之后,自己的店铺也在不断地迭代升级,在2007年就引入了一台十几万的扫描机,走上了“技术路线”,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不仅是我自己的店铺,附近的商户也像雨后春笋般往外冒,大家的生意都红火起来。”李桂国说。

00后张笛野是椒江区海门街道凤凰社区的一名社工,走访商户是她的工作日常之一。“我每天都要去走访附近的商户,还要定期到居民家里,看望独居的老人,叔叔阿姨们早就跟我成了忘年交啦。”

不远处,解放路的过江隧道已经开工建设。这也是台州建设的第一条过江隧道,对于完善台州城区路网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能级有着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从椒江南岸十字马路到北岸前所的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25分钟缩短至5分钟,极大地便利两岸百姓出行。

公路运输道路的不断增加和扩大,也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坐车日行上千里早已不是梦。不仅如此,随着沿海高速、杭绍台铁路等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杭州1小时交通圈、上海2小时交通圈未来可期,综合立体交通的建设格局日益拓展,让台州迸发出更为强劲的活力。

  生活更加便利

早上7时,朱雄文从位于海门老街的家中出发,驾驶汽车,15分钟便能到达位于解放南路上的台州市立医院,这是他工作了36年的地方。

  1988年,大学毕业的朱雄文被分配到了台州市立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朱雄文家离医院只有几公里。

解放南路今昔对比  椒江区宣传部供图 下图为徐仁国摄

  如今的朱雄文已是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肛肠外科主任。“邻里乡亲们不用再跑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看病,在家门口就有了‘医靠’。”

  朱雄文说,他刚工作的时候,医院里一台内镜机器和一台CT都没有,看病问诊受到不小的限制。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医院1994年引入了第一台肠镜检查仪器,“不仅在椒江,当时整个台州,我们也是第一批引入这个仪器的医院,从此医生们更有针对性地筛查患者情况,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是如虎添翼,对百姓来说,也大大提高了健康生活品质。”

附近的居民不仅享受到了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在文化体验上也有很多选择。解放南路83号的一间小屋,是朱鹏的“根据地”,这些年,他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工作,是台州文化远近闻名的文史研究达人,“道台里”也成了解放路上远近闻名的文化驿站。

  为何叫道台里?朱鹏解释说,“道台里”从椒江方言中来,意思是老房子中四四方方的小天井,也是过去茶余饭后左邻右舍聚在一起话家常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天井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他觉得要有一个地方供大家聊天、交流当地文化,特别是当地的历史。

  “有一天这首歌会变老,就像老杨树上的枝芽,可我还会一遍遍歌唱,它如同我的生命……你总在我心中,就像无与伦比的太阳……”老居民杨明平哼着新学的歌曲漫步在解放南路上。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她对这条路上日益浓厚的文化气息深有感触。

  杨明平说,刚来这边住时,周围的文化气息并不多,想要参加文艺活动要去很远的地方,但是又因为没有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很不方便。“现在好啦,周边经常推出花样百出的文艺活动,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文艺队伍当中,每天都忙碌而充实。”

华灯初上,解放路两旁,七彩霓裳,熙熙攘攘。未来,随着更多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向新”的发展还有更多可能。

  (记者 高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台州;解放路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75载岁月悠悠,台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路”便是见证时代变迁的一个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