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村BA”到“村乒”、从“村越”到“村K”、从“村画”到“村棋”,在浙江乡村,活力四射的乡村文体活动陆续“冒尖”,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村字头”IP频频出圈。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衍生出的新业态,正在成为打开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风口。浙江在线推出《乡村IP成长记》系列报道,以记者蹲点报道的形式,聚焦各类“村字头”IP背后的文化脉动、幸福生活、产业发展,展现浙江乡村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视频由新市镇提供
“村K”是啥?一个麦克风,一个小舞台。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曲目,想唱就唱:这就是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的“村K”现场。
今年6月以来,在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运河新天地水上舞台每两周举办一次的“村K”,已经成为当地的全民娱乐项目,只要有比赛,大家都会自发前来捧场。
乡村歌手大赛、村歌比赛等在浙江早已屡见不鲜。乡村K歌也并不是新现象。而像新市镇这样的“村K”圈粉无数,关键在于其贴近群众的独特魅力。
百姓当主角,“吼”声也打分
夜幕下,在灯光映照下,贴近运河的圆形“村K”舞台显得很“潮流”。对面的阶梯上坐满了观众。
每当一首歌唱罢,观众的欢呼声、呐喊声便如潮水般涌来,经久不息。“每次听到好听的歌,都会使劲呐喊。”好几位观众都兴奋地表示。在这里,观众比选手更激动,因为他们不仅是观众,更是评分的重要一环。
现场观众翘首以待。新市镇供图
舞台前,立着三个分贝测试仪面向各方观众。原来,“村K”不设专业评委,评分机制独树一帜:50%来自点歌系统自行生成,另50%则是现场观众呐喊尖叫的分贝值。这一首创的“系统判定+观众呐喊”评分机制,让“村K”第一季23场活动共吸引了2000余人报名,近15万人次现场观赛,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K”现场。新市镇供图
“村K”的魅力不仅在于评分机制的创新,更在于其全民参与的互动性。采用线上小程序报名,鼓励“人人上舞台”,把歌声动听作为报名参赛的唯一标准,这种开放包容的参赛规则,让“村K”成为了真正的全民娱乐项目。参赛选手从最小的6岁到最大的67岁,吸引了来自杭州、桐乡等周边城市的众多爱好者参与。
“以往都是和歌友找地方唱歌,现在我们有了舞台了。”“老新市”许祖平退休后住在新市镇南昌社区,平时爱好唱歌,是“村K”的忠实粉丝。
“村K”的诞生,源于灵光一闪。今年五一期间,新市镇在新开业的运河天地游客中心举办了一场龙虾节,尝试以开放K歌的形式吸引人流。“老百姓都非常踊跃想上去唱。”看到大家的热爱和渴望,新市镇党委委员朱超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节后,新市镇党委会专题研究,立足“春节假期走运、蚕花庙会纳福、羊肉黄酒共富”等现有IP,最终把“村K欢唱纳凉”计划嵌入全年文旅节庆活动体系。
要不要请评委?该不该请嘉宾?怎么样让“村K”区别于传统歌唱比赛?在筹办过程中,关于“村K”也有不少不同的声音。找专家指导、拉赞助……朱超花了一番功夫。最后大家定下一致步调,“村K”要办就要办得让百姓真正喜欢,愿意参与。
多几场“村K”,少几桌麻将
兢兢业业的医生、洋溢青春气息的学生、爱好音乐的退休老人、结伴闯关的夫妻俩……在新市“村K”参赛选手中,不仅有怀揣梦想的异乡人,也有循声而来的归乡人,大家在这方小小的舞台上,尽情闪光。
走进新市镇蔡界村,村里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蔡界村去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文艺赋美·美育村(社区)”,如今唱响起了悦耳“乡音”。
“好几期‘村K’冠军都出自蔡界村。”新市镇蔡界村村干部姚刚很自豪。在“村K”的带动下,村里的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村民们对音乐的热情高涨。
蔡界村村民原创编排作品在“村K”舞台展演。新市镇供图
今年8月中旬,姚刚立刻行动起来,为老年课堂新增了公益音乐课堂,邀请文化馆志愿者为村里老年人教学老歌、红歌。“‘村K’办起来,文化上带动,老百姓有舞台上了,我们的乡风文明阵地建设也活了起来。”他认为,“村K”也是乡风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
现在,他正在谋划盘活利用村里已有文化阵地,做一个村里的“小村K”,为村里营造出一个流动的文化空间。
“多几场‘村K’,就少几张麻将桌。”朱超认为,从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村K”不仅满足了大家对于娱乐和休闲的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如今,在新市镇的大街小巷、广场街角、小型舞台和茶室酒吧等地,都可以看到“村K”的身影。新市镇正以歌为媒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全民K歌”成为新市古镇亮眼的标识。
流量变能量,“村K+”未来可期
夜幕降临,灯光映在平静的水面,古镇煞是好看。欣赏完歌声,在市集走一走。黄酒羊肉、芽麦圆子、新市茶糕、非遗手作、古风打卡……美食美景吸引游客们在古镇体验一丝生活的浪漫。
如何将“村K”的流量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能量?“经济唱戏,文化搭台”,新市镇积极探索“村K+”模式。
今年11月,连续28年举办新市羊肉黄酒节暨金牌羊肉面争霸赛如期而至。与众不同的是,今年“村K”大赛第一季总决赛也同期举行。“村K”+IP,利用“村K爆点”,深入宣传推介古镇景区,加推“纳凉生活节”“舟过仙潭”游船夜游等活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文旅消费市集场景。新市镇供图
在“村K”的推动下,新市镇的旅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今年以来新市镇累计举办文旅市集近40场次,参与摊位900余家次,带动“八宝清凉汤”“玲阿娘梅花糕”“黄茶冰淇淋”等特色消暑单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目前,新市运河商圈累计吸引游客1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3.05亿元,全镇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6.8%。
“村K”已经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领奖台上牵走的是湖羊,观众互动捞的是苎溪漾的生态鱼,“村K”+产业,就是通过特色“村礼”和“村味”的融入,提升本地农副产品曝光度;邀请德清人才合唱团,举办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等系列专场,“村K”+人才,就是通过音乐载体形式链接人才与乡土,进一步加强人才与地方的联系和互动,打造对外交流的名片……
一场“村K”热闹了整个乡镇,还为乡村百姓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活力。
“能不能把‘村K’搬到民宿里?”“八一”专场“村K”的冠军得主王成、姬娅南是夫妻俩,在莫干山镇南路村经营民宿,抱着去玩玩的心态一路杀进了总决赛。感受到“村K”现场的氛围,夫妻俩萌生了新的创业想法。如今,他们的民宿正在改造中,未来有望成为一个集住宿、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音乐民宿”。
记者手记
夜色中的古镇运河天地,灯火阑珊,现代化的水舞台与独具特色的“村K”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初见“村K”,记者不禁心生疑惑:这究竟是潮流的产物,还是乡土文化的延续?
对于记者的这份好奇,新市镇党委委员朱超的回答简洁而深刻:“‘村K’应该是百姓喜欢的。”看来,“村K”并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或复古,而是真正以百姓的需求和喜好为出发点。
蔡界村村干部姚刚的分享又一次引起思考。他说,类似“村K”的形式,蔡界村很多年前就做过。只是以前既不叫“村K”,也聚不起来人。那么,为何如今的“村K”能够汇聚如此多的人气呢?姚刚给出的答案是得益于乡风文明建设。随着百姓文化素质和文化需求的提升,“村K”这一形式契合百姓的精神需求,从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可见,“村K”出圈的主要原因并非仅仅因为其形式上的创新或复古,而在于它植根于乡村这片土壤之中。
在浙江,嘉善“我们的村K”、柯城“村OK”等各种形式的“村K”正激荡乡村的文化生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风文明也在不断谱写着新篇章,而“村K”正是其中一不可或缺的音符,因为她不仅激活了乡土文化,更带动了产业的兴旺发展,成为连接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