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0日(见习记者 戴凯霖 通讯员 裘云峰)日前,在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同辉家庭农场,大棚里绿油油的紫云英即将走向百姓餐桌,从“肥料身”转变为“蔬菜宝”,它正诠释着自身的新质生产力。记者来到农场地头,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团队的绿肥技术科技人员,实地讲解紫云英菜用技术研发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丰富浙江“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
洪师傅的大棚 受访者供图
“紫云英原是浙江稻田主要的传统冬种绿肥作物,对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水稻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她的肥用经济价值不高,但做蔬菜就不一样了。”看着大棚里即将上市的紫云英,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建红研究员兴奋地说道。
紫云英俗名红花草籽,是一种天然的绿色有机肥料,种植还田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还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维持农田氮磷等养分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紫云英鲜株不仅全株可还田作肥,其鲜株花前的嫩梢还可用于鲜食蔬菜,不仅色泽碧绿、香味俱全、爽口宜人,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硒、铁等多种营养元素,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
近年来,紫云英嫩梢因鲜嫩多汁、口感好,作为茎叶类蔬菜在长三角地区正悄然兴起,并深受市场欢迎。“紫云英可与年糕、香菇等食材搭配炒食,味道鲜美。”经检测,优质的紫云英嫩梢其粗蛋白含量35.7%,膳食纤维含量279mg/kg,Vc含量569mg/kg,花青素含量65mg/100g,营养价值显著高于普通青菜,是冬季高档叶类蔬菜的佳选。
“我们筛选的最早一批紫云英其嫩梢可于元旦期间上市,极大丰富了秋冬季本地的菜篮子市场,为市民提供了更丰富的蔬菜选择。”负责紫云英菜用试验的研究生王佳宇说道。
农户刚收割的新鲜紫云英 见习记者 戴凯霖 摄
由于紫云英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紫云英的产量、品质及生长周期均存在差异,且目前种植模式粗放、栽培技术单一,不利于紫云英菜的品质把控和供菜期保障。如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绿肥研究团队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正在开展紫云英菜用关键技术攻关。
“通过选育出优质紫云英菜用品种,优化大棚设施栽培模式,集成菜用紫云英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并在富阳、诸暨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目前,该技术模式下的紫云英嫩梢菜产量可达1000-1200公斤/亩,一般可在元旦至春节期间上市,鲜菜单价20-30元/公斤,亩产值2.0-3.6万亩。据了解,省农科院科研团队通过选育早发、新优品种,创新大棚设施栽培模式,优化施肥技术,从而推动紫云英菜生产过程精准控制和技术高效集成,不仅使紫云英菜品质优产量高,还能将紫云英菜提早至元旦上市,比传种植方式提早近一月上市,促进农民增收。
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使适宜本区域的紫云英特色蔬菜种植模式得以优化,且易于复制,从而扩大紫云英特色蔬菜的种植面积,既能满足城乡居民蔬菜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设施蔬菜是保障“菜篮子”供应、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该项技术探索、推广新型设施紫云英菜种植模式,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破解当下蔬菜生产主体“碎、散、难”的局面,推动过程精准控制、技术高效集成。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富阳区农业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随同调研。
“目前紫云英菜的市场批发单价超过20元/公斤,鲜菜亩产超1000公斤,亩产值超2万元,亩净收益超1万元,对于紫云英菜的开发前景我信心满满。”洪师傅笑着说道。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