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仲召兵讲解下汤遗址挖掘的三个意义
浙江在线2月20日讯(记者 高雅)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
下汤遗址位于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坐落在俗名“汤墩”的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外围存在环壕,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是最早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以上山文化遗存为主。
2015年和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截至202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壕沟、人工土台、房址、食物加工场所、红烧土“广场”遗迹等。
遗址中心地层剖面 浙江省文广旅厅供图
下汤遗址贯穿新石器时代始终,经历了从稻作农业起源到新石器晚期农业高度发达的整个历程,新发现的聚落要素、聚落结构,为研究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样本。同时,遗址考古成果展现出相对完整的定居社会,揭示了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基本面貌,为上山文化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下汤遗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序列全,是万年浙江的缩影,更是远古村落的“化石”,向世界展示了悠久厚重的中华历史。谈及下一步考古规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仲召兵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按照“考古中国”的课题目标进行挖掘,进一步探寻聚落的具体形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社会结构。“我们也会利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去提取遗址中方方面面的信息,努力将当时的社会重建和复原起来,助力文化遗产走近大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