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命因奉献而伟大,大爱让生命延续。今年清明,我们走近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器官捐献协调员、器官移植受者三个群体,推出特别策划“致敬生命”,在大爱与奉献、接力与帮助、重生与传承的故事中,探寻生命延续的意义,共同致敬用爱架起生命之桥的人们。
拍摄:记者 陈天怀
浙江在线4月5日讯(记者 孙婧宜 陈天怀)“感谢你用最后的生命温暖我一生,感谢你带我继续阅读世界的美丽……” 3月30日晚上7点,悠扬歌声从杭州某酒店的房间里传来。杭州歌舞剧院歌唱演员徐令堰带着9位“生声不息”合唱团成员们,正为在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上的演出做最后准备。
这支由徐令堰发起的民间合唱队伍现有20多位成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事不同职业,却因同一个生命印记而相聚——他们都曾因器官移植重获新生。
徐令堰带着“生声不息”合唱团成员练习《生命回响》 记者 孙婧宜 摄
合唱团要演唱的歌曲名叫《生命回响》。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徐令堰感触很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每当旋律响起,她的眼前总会浮现曾因尿毒症几乎陷入绝境的自己。
那是徐令堰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超标的血钾让她随时面临心脏骤停的危险,随之而来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疗将她困在医院的方寸间。“生活、尊严,无从谈起。”回忆起那段时光,徐令堰声音发颤。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2020年10月的一个深夜。铃声乍响打破卧室的寂静,电话那头的医生通知徐令堰第二天将安排她进行肾脏移植手术。
“整个人都是懵的,全身发抖,眼泪不自觉往下掉。”那是一个不眠夜,倚靠在床头,徐令堰一直在想:“是谁无私地把器官捐献给我?”
手术后,徐令堰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她常与有相同经历的“战友”们交流,发现,很多器官移植受者的内心有着难以言说的“自卑感”。“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这么幸运?”
徐令堰也曾深陷其中,主治医师点醒了她:“你现在就是正常人,该去实现你的自身价值了。”
音乐是徐令堰最熟悉的表达方式。2023年11月,她在移植受者群聊里发出组建合唱团的邀请函,获得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我们想用歌声传递对新生的喜悦,对捐献者的感恩,想告诉所有病友,要相信自己,去战胜疾病。”
在这之后,徐令堰每周都会无偿组织成员们通过各种方式“聚”在一起唱歌排练、互谈心声。“我是后面加入合唱团的,但感觉特别好,在你们面前,我可以畅所欲言。”合唱团成员、肝移植受者汪海涛对合唱团的兄弟姐妹们说。
对于器官移植受者而言,每一句歌声都是两个人的合唱,而《生命回响》对大家也有着特殊意义。特别是副歌部分的几句“感谢”,真切表达了合唱团成员们的心声。
为了在活动现场完美演绎这首歌,大家铆足了劲。最令徐令堰感动的是合唱团成员周小龙的蜕变。这位“老大哥”最初因为五音不全,总在练习时“躲”在伙伴们的声音下面小声跟和。即便点到他,也会用各种理由搪塞。没想到在第二周排练时,这位老大哥站了出来,完整准确地唱完了整首歌曲,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缅怀纪念活动中首唱《生命回响》,是我们对逝去恩人最深情的表达。作为一个不会唱歌的人,周大哥为了能站在大家面前表达内心情感,付出了多少努力。”从周小龙身上,徐令堰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3月22日,“生声不息”合唱团在浙江省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上为在场的捐献志愿者、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移植受者、捐献者家属首次公开演唱《生命回响》。4月1日,合唱团在全国缅怀纪念活动中亮相,动人的旋律再次响起。
“生声不息”合唱团成员向捐献者献花 受访者供图
合唱团的故事代表的是每一个器官移植受者重获新生的生动注解——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延续的价值。
移植后,徐令堰特意回到医院透析室,深知病友艰难的她提笔写下名为《呼唤》的歌曲,期望以此给他们带去一点抚慰和关怀;汪海涛成立了杭州市拱墅区茉莉公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帮助全国各地肝移植困难家庭的孩子们;周小龙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环卫工人的工作,他说百年之后自己也要捐献器官……
新生命的绽放是对捐献者最好的告慰。未来,“生声不息”合唱团将与其他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帮扶工作,继续用歌声讲述生命的美好,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