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7日讯(记者 孙婧宜)6月28日,“绽放——16至20世纪典藏珍宝艺术展”将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览分为“滋养:自然的果实”“重影:在西方寻找东方”“执着:古典的遗产”“丰饶:多元的自由”四大部分,汇集包括东西方冠冕、首饰、器物、艺术品等300余件跨越五个世纪、涵盖多个国家的珍宝,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与精湛工艺,并深度剖析16至20世纪东西方艺术的互动与共生关系。
克雷夫科尔麦穗冠冕-尚美巴黎1810 - 1910 记者 孙婧宜 摄
“16世纪是大航海的时代,给中西方物质、文化交融提供了基础。”展览负责人常自洁介绍,那个时期,有大量的中国材质到了西方,也有西方的文化来到了中国,这种跨文化对话,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结晶。
在“重影:在西方寻找东方”单元,观众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欧洲艺术中的东方印记。17至19世纪的欧洲,受到远东进口商品、各种游记以及学术著述的启发,当时的设计和装饰艺术领域出现了中国人物和动植物、风景题材。在色彩配置、构图形式上,也部分借鉴了东方艺术的特色——这就是欧洲人眼里的“中国风”。
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艺术兴起,“中国风”逐渐减退。到19世纪中晚期,世界博览会兴起,专售远东产品的商店也纷纷在巴黎、伦敦开业,“中国风”又开始发展,众多欧美首饰珠宝制造商的作品设计中,都融入了许多东方元素和趣味。
展品中,有一件来自法国殿堂级珠宝艺术世家CHAUMET尚美巴黎典藏的香烟盒。这件作品创作于1928年的法国,香烟盒四周黑红配色的漆面,可以直接联想到中国传统的漆艺技法。盒盖中央为一幅珍珠母贝镶嵌画,嵌螺钿工艺亦是起源于中国,但画面呈现的却是波斯细密画场景,描绘了一位乐师在地毯上为一位身着波斯萨法维王朝服饰的女士弹奏塞塔尔琴,背景矗立着伊斯法罕风格城堡。“这件香烟盒作品生动诠释了装饰艺术时期兼收并蓄的设计理念,也是西方对‘东方幻想共同体’的最完美的呈现。”常自洁介绍。
香烟盒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通过这些珍宝,我们也能窥见当时的一些社会风尚。在“丰饶:多元的自由”版块,能看到不少手包、口红盒、香水瓶等配饰与装饰用品。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女性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也越来越有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意愿。这些女性开始剪短发,穿短裙,参加各种舞会,也可以在公共场合抽烟、使用香水和化妆。
展品中的手包 记者 孙婧宜 摄
一方面,因为功能需求,这些配饰与装饰用品的结构设计与装饰工艺显得非常巧妙、精湛;另一方面,这些也表现出了19至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与时尚审美趣味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东方艺术对西方现代装饰设计的影响和融合。
“19世纪的粉盒,它完全是西方做的,但是在上面有中国团兽的纹样,或者是明明是中国出口的玉牌,结果再加工变成了西方人用的首饰盒,里面的粉扑、口红完全是西方的化妆习惯和传统。”在常自洁看来,通过展览,我们能看到中西方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本次展览同时汇聚了国内顶级文博机构的典藏珍品。比如,定州博物馆藏“鎏金点翠嵌宝龙凤冠”,这件展品装点三龙十八凤,展现了清朝的宫廷审美与高超技艺。来自内蒙古博物院的“鎏金点翠凤冠”,其曾随清朝公主出嫁被带到蒙地,成为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来自内蒙古博物院的“鎏金点翠凤冠” 记者 孙婧宜 摄
尚美巴黎此次也特别遴选了约40件珍贵典藏参展,这些珠宝横跨拿破仑时期到近现代的近三个世纪,体现了19世纪以来欧洲珠宝艺术的超高水准,其中有7件典藏珍品为全球首展,在中国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克雷夫科尔麦穗冠冕”尤其引人注目——1810年,拿破仑一世将6支镶嵌钻石的金银麦穗赐予克雷夫科尔家族,百年之后,约瑟夫·尚美受此家族委托重新将其改造成一顶华丽冠冕。
记者了解到,此次“绽放——16至20世纪典藏珍宝艺术展”为收费展,时间将持续至10月8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